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誰都不相信? 學者:民眾不信任感是警訊

2018/06/12 17:56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政府的科技治理要轉型,多做民眾溝通。(記者簡惠茹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民眾認同政府推動科技發展的同時,最為擔憂環境風險,而且對科技傳播的政府、專家、企業和媒體信任度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政府的科技治理要轉型,多做民眾溝通。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承接科技部計畫,今年進行「台灣民眾科技風險感知與態度」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民眾對科技傳播各行為者的信任度都不高,滿分5分中,民眾信任度依序為專家2.774分、媒體2.532分、政府2.509分、企業2.344分,都沒有達到中位數3分。

周桂田形容,台灣是個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他說,過去政府在進行政策溝通的時候,對於風險考慮比較忽略,資訊透明度不夠、隱匿資訊,例如先前的食安事件等科技爭議,這樣的脈絡下,造成民眾普遍對政府不信任,不分政黨,如果政府科技治理沒有轉型,無論誰執政都不利於台灣推展新興科技創新。

「不能硬推,要多做民意溝通。」周桂田說,過去台灣社會偏向專家政治,以專家判斷做出決策,比較少顧慮到社會擔憂和倫理問題,科技民主可以說是民主化的最後一哩路,台灣科技決策的民主化還不夠,很多決策都是透過專家政治,召集專家委員會進行決策,從食安問題就可以看到,儘管科學上檢驗經過評估,社會倫理上卻不能接受,這是典型的專家政治問題。

歐洲的科學政策體現於程序民主上,周桂田舉例,歐洲國家目前大型科技計畫都會強化跟社會的溝通,例如審議民主、設計共識會議、公民會議、科學櫥窗、科學法庭、世界咖啡館等等,透過多元途徑跟民眾溝通。

周桂田表示,對於專家、政府、企業和媒體信任度低,這是對台灣是很大的警惕,科技創新要根植於社會脈絡,民眾認同度高,社會創新才能往前推進,而民眾擔憂的風險不一定是阻力,反而是一種助力,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為了不造成人類生存危險,將風險考量近來進行科技創新,民眾接受度就會提高很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