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瘧原蟲 印緬邊境現蹤
〔編譯顧佳欣/綜合二十日外電報導〕瘧疾特效藥青蒿素(artemisinin)拯救數百萬人免於喪命,但最新研究卻發現,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的瘧原蟲已現蹤印度、緬甸邊境,若循過去案例傳佈至非洲,瘧疾大流行歷史恐再上演,數百萬人將命懸一線。
目前還未在非洲發現抗青蒿素的瘧原蟲,但在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泰國與越南,抗藥性瘧原蟲則是日益嚴重的問題,並懷疑也可能出現在南美洲。緬甸是東南亞地區瘧疾最為流行的地方,被認為將是瘧原蟲由亞洲進入印度的路徑。
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過去兩年從緬甸、緬泰及緬甸與孟加拉邊境省份,共五十五處醫療單位蒐集病例,檢驗其K13基因有無突變,發現在九四○個病例中,三十九%的採樣帶有突變。
研究共同作者、世界反瘧疾抗藥性網絡(WWARN) 主席格林說,「研究點出了抗青蒿素瘧原蟲散佈的速度令人擔憂。」呼籲國際社會更加投入對抗。
瘧疾乃透過受瘧原蟲感染的蚊子叮咬後傳佈,若未治療,最嚴重可致人於死。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瘧原蟲對其他類藥物發展出抗藥性,導致數百萬人喪生。五○年代至七○年代,抗氯奎(chloroquine)瘧原蟲從亞洲散布至非洲;後來,周效磺胺-比利美胺(sulfadoxine-pyrimethamine )取代氯奎成為抗瘧用藥,但抗藥瘧原蟲又從柬埔寨傳至非洲。接著,中國科學家從青蒿中發現青蒿素,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抗瘧藥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為了避免抗藥瘧原蟲傳佈,應暫停使用單青蒿素的治療方法,不過目前在許多國家仍然可以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