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各種各樣的生活 - 第十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1

2014/12/01 06:00

圖◎焯両黃

時間:

2014年10月17日下午2時半

地點:

《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

阿盛、周芬伶、陳列、張瑞芬、劉克襄(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記錄◎董柏廷

圖◎焯両黃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六百一十八件來稿,由王盛弘、劉梓潔、徐國能、周昭翡、凌性傑、蔡昀臻、羅珊珊及李桐豪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六十篇作品進入複審。再由宇文正、林黛嫚、蔡逸君三位複審委員,選出三十篇作品進入決審。劉克襄擔任會議主席,各委員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

阿盛:進入決審的三十篇,大約就有二十七、八種題材,與以往不同的是親情作品不多,反而描寫出各種各樣的生活。小品文比較好比較,能選出十幾篇,因為許多篇都可稱得上是佳作。

周芬伶:小品文整體表現比散文好一點,可能是因為一千字篇幅比較好操作,可以把一個題材寫好,至少都能有一個重心,不會出現「過度書寫」,或是冗長的文章。有十幾篇都是不錯的,但若挑選篇數更少時,便需做一些斟酌,沒有特別堅持硬要選誰,因為無論是哪一篇勝利,我都覺得很OK。

張瑞芬:一千字其實很難寫,除了要有一個好故事外,語言的質感也同樣重要,或許只是鋪敘,但鋪敘要予人以美感,文字本身得具有特殊質感,並非只是單單講故事,倘若如此,那就變成極短篇了。小品文跟極短篇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便是無所用意地寫一個小小觀察,那個觀察也可以透過有美感的文字表達變得很有味道。這次的作品裡面,每看一、兩篇,就會有一篇佳作,即使每位評審有不同看法、挑選出來的作品參差,但還是看得滿享受的。另外,有一點不解,就是部分作品的內文都寫得很用心,可是怎麼感覺題目卻沒有經過設計?小品文的題目是最重要的「詩眼」,如果就這麼輕易放過,真的太可惜了。

陳列:小品文限制在一千字內,寫得好的可以寫得很精緻。這次決審的三十篇作品,閱讀起來是愉快的,也因為篇幅短,即便寫得不好,也可以很快讀過去。剛才張瑞芬提及「故事的鋪陳」,這些作品幾乎每篇都有敘述性,然而我所思索的一點是:為什麼「靜觀描繪」的文章那麼少?其實那是一個可以開拓的領域,但為什麼沒有人嘗試?反而都是透過「故事性」帶領讀者進入。

劉克襄:聽完四位的發言,我直覺認為大家對小品文的定義,比散文更加分歧,我自己對小品文的觀念剛好與陳列顛倒,我會試著去找文章裡可以被讀者放大的「故事性」。靜物描寫的確較少,因為有時候描寫靜物也會變得比較有設計性,若是讀到那樣的「設計」感,就不會是我喜歡的作品。

經評審協商後,決議首輪每人圈選六篇,結果如下:

三票作品

〈蝦窟〉(阿盛、陳列、劉克襄)

二票作品

〈再走一段〉(陳列、張瑞芬)

〈分類〉(阿盛、周芬伶)

〈髮〉(陳列、張瑞芬)

〈翻譯家〉(周芬伶、陳列)

〈造山運動〉(周芬伶、張瑞芬)

〈行事曆〉(阿盛、劉克襄)

〈糞器〉(陳列、劉克襄)

〈敝屣〉(周芬伶、陳列)

〈毀滅的方式〉(阿盛、張瑞芬)

一票作品

〈向海〉(阿盛)

〈一個人的生活〉(阿盛)

〈阿嬤的相片〉(劉克襄)

〈清屯〉(劉克襄)

〈從地底升起的星斗〉(周芬伶)

〈花開未名〉(周芬伶)

〈馬沙路〉(劉克襄)

〈和平鴿〉(張瑞芬)

〈剃度〉(張瑞芬)

○票作品

〈耶穌不見了〉、〈嗑瓜子〉、〈火舞〉、〈勞作〉、〈化妝水〉、〈妳好了沒?〉、〈集點人生〉、〈無跡之談〉、〈要不要去看一場電影?〉、〈等A離開〉、〈婚紗〉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討論優缺點。

一票作品

〈向海〉

阿盛:這篇我願意割捨。

〈一個人的生活〉

阿盛:寫一個在都市生活的單身上班族,日子單調反覆,不管任何無聊有聊,反正就是那樣過日子,一下子想要積極,一下子又被現實拖著不動,要死不活的感覺。短短篇幅,卻能描寫到如此地步,我其實滿喜歡的。

〈阿嬤的相片〉

劉克襄:很溫暖,很古錐。只是第二段提到「這呢辣」,這說法讓我有點不太懂。

陳列:這篇我看到一個嚴重的缺點就是「阿嬤的照片」的由來,用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沒有很快地進入主題,一千字還慢慢鋪陳,感覺文字掌握度有點不穩。

阿盛:確實可以直接切入。

劉克襄:那這篇我就不爭取了。

〈清屯〉

劉克襄:這篇寫整理廟的神桌,應該是土地公廟。最後結尾稍微重一點,不過前面描述廟的部分很到位。

陳列:我滿喜歡這一篇的,是我的七、八名。寫得很實在,我支持。

張瑞芬:我不懂「清屯」是什麼意思?也不太懂他說「土地公任期三十年即將期滿」,土地公有任期?最主要我還是介意它的標題,不太清楚,覺得有點可惜。

陳列:清屯是台灣話,應該就是指清理供桌上屯積的東西。

〈從地底升起的星斗〉

劉克襄:這篇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文章最後談到鬼太郎,鬼太郎是在1959年才在日本連載,台灣還沒有。他寫1950年代礦工,但台灣的小孩子卻談到鬼太郎,這點太怪了。

周芬伶:這篇我沒有堅持,不過文筆其實不錯。

〈花開未名〉

周芬伶:這一篇我滿喜歡的。看第一遍感覺寫得很淡,但第二次再看,就覺得很有意思。寫兩個小女生,其中一個被男生甩了,發現有另外一個女生同伴願意陪伴她,寫出了那種幽微的情感。

張瑞芬:但後來結局是怎樣,似乎不夠清楚。

劉克襄:如果第一段拿掉,我就會選它了。

周芬伶:好吧,我不堅持。

〈馬沙路〉

劉克襄:這篇具有感謝與歌頌意義,是一篇溫暖的小小故事,但若沒有人支持,我願意放棄。

〈和平鴿〉

張瑞芬:這篇講買鴿子來放生的故事,其實有點反諷,寫著:「被釋放前和平還沒存在。」文字有點魅力,接著說開了籠子後,白鴿因為被關太久,也飛不遠飛不高,四散在路旁,被狗咬、羽毛被機油滴到、被休旅車疾駛碾死……這些細碎的事情,其實隱喻一個諷刺:人類是很殘酷的。把鳥買來放生以後,牠受傷了,沒有生存能力,最後被掃入落葉裡頭,這樣還叫做「和平鴿」,題目滿不錯的,跟內文有反襯的對比。

陳列:用意太明顯,筆觸太重了。

劉克襄:第三段寫到,「垃圾桶周圍甚至有美味的熟食」,鴿子不會去吃熟食,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知識錯誤。

〈剃度〉

張瑞芬:這篇語言還滿有魅力的,說到那個和尚,「他放下剪刀,我立地成佛。」一個頭顱被剪得幾乎要變成光頭,「人留著一點薄薄的煩惱也是不錯的。」就這樣一個偶然間到寺廟裡頭的學生,有了新的體驗。題目「剃度」具有具象以及心理層面的對照,文字也沒有明顯的缺點。(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