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平實細膩人間事 - 第十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2

2014/11/24 06:00

圖◎王孟婷

時間:

2014年10月17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

《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

阿盛、周芬伶、陳列、張瑞芬、劉克襄(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記錄◎董柏廷 圖◎王孟婷

★★★

〈天籟調〉

阿盛:表面上寫旅行,實際上寫父親生前的吟唱,以及歌詞當中透露出來的人生觀,同時藉著描寫旅途中的見聞傳達自己的人生觀與哲理,並不流於說教與刻意強調,很欣賞這一點。

劉克襄:我認同阿盛,這篇是我的前三名,有四個特色:第一、他是一個失業、正在等待工作的人;第二、反核信念,雖然沒有明講,但你知道他是在反核,因為他是透過走路旅行;第三、他是在一個非核家園,並不斷吐露這一趟旅行是一趟孤獨的行程;第四、一邊行走一邊想著自己跟父親的關係、父親對他的影響。每個年代都會有作家書寫關於走路步行的題材,每一個年代也會有各自的思想或情感表達,雖然年輕人表達思想的方法不一定成熟,但我覺得他把自己的心境掌握得很清楚,甚至把遇到的事平淡且節制地表現出來,讀完感覺舒服愉快。很高興能在十五篇裡面讀到年輕人走路的方式,我自己也喜歡走路,這篇讓我非常有收穫。

陳列:這篇在我的五、六名,寫紐西蘭一段三天兩夜的旅程,淡淡筆法我滿喜歡,不過他在內容上,有許多不必要的岔出之處,當然其中可能存在著反省,但更應該寫在這趟孤獨的旅行裡看見什麼,還有他舉的七言詩,跟旅行似乎也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張瑞芬:文章的時間與空間若沒有標示出來,讀者很難真正融入裡頭。這篇我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這位父親到底是台灣人,還是外省老兵,如果以他會吟誦杜牧的〈清明〉或是七言詩來看,應該是個外省人,可是又提到在牧場擠牛奶,好像又是個務實的農夫,使我不知道情感該投射在哪?這是一趟在紐西蘭的獨自旅行,但這件事與父親之間的關連是什麼?題材有點散,而整個氛圍是屬於異國情調,卻寫〈清明〉、〈勸世詩〉,略顯繁雜。

阿盛:我補充幾點:第一,這是一個台灣籍的父親,天籟吟社應是存在新北地區的一個詩社,主要吟漢詩;第二,我反而欣賞作者沒有寫太多一般常讀見的那種情與景,我相信他一定有其企圖,想藉父親吟唱的故事帶出自己的人生觀。

〈結婚座〉

阿盛:這篇題材雖不大,但寫辦公室女性同事們的婚嫁,以及跟男性的互動,手法幽默,處理得相當不錯,雖然我沒有投,但還是喜歡。

陳列:這篇寫得隱約含蓄,吐露的少,吞下去的反而多,在我看來應該是寫一個女同性戀的故事。對愛情的嚮往、壓抑、無奈,與苦澀,沒有直接明言,卻是用旁敲側擊的方式烘托。寫到一名叫「蘋果」的同事,「蘋果」有其隱射和隱喻,可能代表禁果、愛情,或是誘惑,文中更提到後來「蘋果」嫁人,她感覺遺憾,但情感無法表露,祕密無法跟人分享,於是就含蓄地寫,寫得相當好,我不喜歡的只有一點,每一段的標點符號都一直逗,逗,逗。

張瑞芬:其實我有看出來是女同志,雖稱女子漢,但應該不是女強人,只是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像傳統社會價值觀底下的女人,或許年紀有點大,資歷有點深,其他女同事結婚了就走,來了又去,只有她在那裡,像一株盆栽永遠不動。我覺得文章要加註解去看,不能讀快,因為密度很高,必須讀一句想一下,心思是隱藏的。這對一般讀者很考驗,不過整體來看,的確寫得不錯,很禁得起考驗,再耐心讀過一遍,就會領略更多,唯一的一點瑕疵是第四段――她跟蘋果到一家餐館午餐,看到虎背熊腰的老闆,揮舞菜刀,便「暗自以為這家店是否遭到強盜搶劫」。一個虎背熊腰、可能刺龍刺鳳的老闆在廚房掌杓,跟是否遭強盜搶劫是兩回事,情緒有點渲染過度。

周芬伶:深藏不露,冷靜地看待結婚一事,襯托出作者的蒼涼。做為一個未出櫃的T,對身邊的女孩子有些情愫,但眼看她們最後都嫁人,未把悵惘失意與性向直接點出來,反而書寫事件本身,僅只一段寫對於女裝的看法――感覺自己像奇怪的物種,被切掉尾巴,暗暗透露性向,是滿少見、也滿難得的文筆,在這批同質性高的作品裡,有一個這樣特殊的聲音真覺得不錯。

劉克襄:我讀了兩遍,但大概是我男性賀爾蒙太強,一直沒有讀到同性戀的部分,聽其他評委一說,隱約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被倒數第二段這句話套住,「而我隱約覺得和蘋果共事,似乎是一場災難的開始。」到底災難是什麼,讀完後也沒有發現災難在哪?

張瑞芬:因為「我」喜歡「她」,但又不能表露,而且「她」注定是別人的。

三票作品

〈冷熱體事〉

阿盛:觀察仔細,同時把外在冷熱,跟內心冷熱比對,採取平順的態度看待事情,寫起來心平氣和,連接自己家務的油漆跟浴缸也很自然。

陳列:冷氣機的漏水問題是一個轉喻,迂迴指涉外在與內心冷熱、人心裡的藏汙納垢,透過事件傳達人際之間的嫌隙該如何修補。然而文字不夠準確,有些語法不太自然,題材雖好,但在一個文學獎比賽中,應是要能讓讀者學習到基本文字美感的對象,這是我沒有投它的原因。

劉克襄:其實在標點符號疏漏,或形容上未處理好的部分,我也可以找到幾個句子,但我仍選它的原因是,十五篇裡有很多是用非常淡的方式傳達生活裡的瑣事,而這些瑣事又寫出我們心裡某種壓抑跟不安,或是想講的話,這篇透過冷氣機來描述自己的心境,與裝修工跟兒子之間的關係,還算到位。

張瑞芬:以前年輕氣盛時,我非常講究小孩子講話或是用字的精確度,可是後來被這些年輕人磨過後,變得不計較他們表達的方式,而是看重他們表達的東西。語言不夠精準,在文學的精緻表達上的確是大忌,可是若不計較表面,深入去看,會發現他們的思考層面不簡單。這篇文章讓我驚奇的地方在後半,雖明講冷氣機的冷熱,但實際上講的是人情的冷熱,那個裝修工看起來很凶很難搞,但其實是要讓維修品質精確,讓冷熱產生一種對比,雖然輕描淡寫,但很有深意,從小事裡體會得這麼深很不容易。

五票作品

〈神的遊戲〉

劉克襄:實在找不出太多缺點,硬要說的話是形式跟架構,譬如,不斷提到一些專有名詞,又分成好幾個段落,每一段的銜接感覺很刻意,也不是很自然,雖然將它圈選出來,但給分時我會有所保留。

阿盛:我同意克襄的說法,這篇幾處轉折不夠好,像是沒有其他選擇似地,就只好用「話說回來」。不過不能否認作者觀察相當細膩,且描寫的方式也沒有流於技術性的枯燥,將生活中的那些燈,當成一種延伸,基本上也不算離題,因為它還是有情意跟感悟在,也貼近現實。

陳列:主要不是轉折問題,而是刻意將四個小節拼湊起來。看第一節時滿懷期待,無論是寫劇場舞台的燈光、技術層面,或是關於人,會讓人有想讀下去的好奇,但之後卻沒有更多發揮。譬如,「貓道」描寫關於劇場燈光的調動,以及過場的部分,感覺沒有必要,像第三個小節回憶與母親的場景,這個跟光或是跟舞台道具的關連又是什麼呢?稍嫌刻意。

周芬伶:作者具有表演的天分,很知道怎樣吸引人,所以很適合寫有光、有舞台的展演類題材,但讀完會覺得很空。題目看起來很漂亮,但似乎沒有寫到跟「神的遊戲」有關的內容,四小節的標題下得很漂亮,但到底要說什麼還是不清楚,講了光、講了生活、又講到周凱,卻沒有敘述清楚。如果是歷史事件的重寫,是否應要透過劇場人的艱辛、在那個小劇場時代裡,很年輕便喪生於劇場的藝術家故事中,衍生出更多東西?而非把像用Google搜尋出來的資料拼湊起來,再用很漂亮的標題串連。

張瑞芬:文章有兩種,一種是情感上的喜歡,一種是理智上的喜歡。情感上的喜歡,或許有一些瑕疵,別人還很在意,但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歡;理智上的喜歡,是知道它就是很厲害、很會寫,題目是對的,分段、經營、架構,怎麼結束怎麼開始都很棒,說得出喜歡的理由,也能得到別人認同。這篇就是屬於後者,若單用欣賞的角度看分段方式,會發現其實人的聯想也是如此,東想一點西想一點,東拉西扯湊起來,所以只要能有一個脈絡將之串起,基本上我不太挑毛病。此外,把舞台上的光和暗、光陰和時間相互轉換,亦有其延伸――舞台打燈之後人開始表演,如果用光陰跟時間來對比光其實也是一樣的意思,當光沒有照在你身上,就代表你謝幕了,文章講的其實是夢跟真實,台上與台下,不正是夢與真實的對比?神的遊戲,說的就是表演,舞台上每個人都是神,可是下了台之後什麼也不是,人生有時也是如此,出名個十五分鐘,其他時候都在浪擲人生,這無非也像是一種神的遊戲,一場荒謬的展演。不過周凱在整篇文章裡面,感覺只是一個開頭的小物件。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獲一票作品皆被放棄,針對其餘五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結婚座〉(20分)

(阿盛3分、周芬伶5分、陳列5分、張瑞芬4分、劉克襄3分)

〈冷熱體事〉(18分)

(阿盛4分、周芬伶4分、陳列3分、張瑞芬3分、劉克襄4分)

〈天籟調〉(14分)

(阿盛5分、周芬伶1分、陳列2分、張瑞芬1分、劉克襄5分)

〈鬆綁〉(12分)

(阿盛1分、周芬伶3分、陳列4分、張瑞芬2分、劉克襄2分)

〈神的遊戲〉(11分)

(阿盛2分、周芬伶2分、陳列1分、張瑞芬5分、劉克襄1分)

經評審討論,決議依得分高低排名,由〈結婚座〉獲得首獎,二獎為〈冷熱體事〉,三獎為〈天籟調〉。〈鬆綁〉與〈神的遊戲〉同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