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對災難的靈視

2019/11/25 05:30

北藝反送中關注組蒐集相關資料呈現香港今日為民主抗爭的背景與發展,希望讓國際更了解反送中運動的真相。 (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陳昱勳、凌美雪/專題報導

巴卡芙萊《靈魂歸屬地》,被鷹架刺穿、緊箍的心臟,是原住民忍痛守護大地的寫照。(記者凌美雪攝)

在觀看這次展覽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策展人對「災難」的定義,不只自然的天災與政治經濟上的人禍,還有因人禍導致的更大型天災等。

描述香港民主災難的〈自由號〉連儂船,與因311地震海嘯漂流了3年於台灣台東上岸的日本宮城漁船舢舨,在當代館廣場兩相對應,隱喻人禍與天災,各種災難的發生與反思已跨越國境,是人無法自外的共生共業。(記者凌美雪攝)

「災難的靈視」展覽命題源於潘小雪長期對於台灣花東區域原住民藝術發展的關注,從最貼近在地的視角出發,透過藝術再現或想像,緩緩治癒傷痛的過程。另一位策展人黃建宏則以國際視野,從地理性、歷史性、政治性、時代性等層面,剖析現今人們面對各種災難混雜狀態與混沌的處境,如何透過藝術獲得理解與想像的出口。

描述香港民主災難的〈自由號〉連儂船。(記者陳昱勳攝)

展覽共邀請到16位(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展出,包括中國流亡藝術家艾未未、日本藝術團隊Chim↑Pom與建築師周防貴之、台灣原民藝術家安聖惠(峨冷‧魯魯安)、巴卡芙萊(黃錦城+瑪籟)、曾於威尼斯雙年展獲評審團特別獎的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北藝反送中關注組......等。

策展人黃建宏(左起)與潘小雪站在艾未未作品〈奧德賽〉前進行導覽。(記者凌美雪攝)

展覽關注的議題,則包括人類世與自然界的交互關係、日本311地震與福島核災的重建、台灣原住民現代所面臨的處境、難民生活與政治權利的國際現況、以及當下愈發激烈的香港反送中運動等。

艾未未紀錄片《人流》為「人禍」留下真相。(記者凌美雪攝)

〈自由號〉連儂船展示香港反送中真相

「北藝反送中關注組」所製作的〈自由號〉連儂船,成為此次展覽作品之一。香港反送中運動發生以來,「關注組」的港生們因放暑假回過香港,開學後返回北藝大,9月就組成「關注組」,10月發表〈自由號〉連儂船,期望匯聚成一股如水般流動又巨大的能量,力挺香港抗爭者。

「關注組」也是此展唯一非以「藝術家」身分參展的團隊,黃建宏表示,香港現況的真實呈現,要比「藝術創作」更有意義,因此,學生們蒐集關於反送中的海報、便條紙,另於館內重現一座連儂牆,以時間序標示出自6月以來發生的種種爭議事件。

連儂牆包圍著一間小屋的外牆,可透過窗戶看到屋內如家一般溫暖的客廳。然而,進到客廳卻發現裡面有監控影像,一種在家也被監控的恐懼感,正如香港人現階段的處境,學生說,希望透過展示,讓台灣觀眾更了解,香港人心中長期累積的懷疑和不滿,為何在過去這半年來逐步燃燒成激烈的抗爭。

這些出生於97回歸前後的香港新生代,成長歷程最多的「抗爭」發生在家裡,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判斷,即便是一家人。但這是否意味著港生們認同「中國」是一家人?學生急著澄清,「香港是香港,中國是中國」!

艾未未作品微觀難民遷徙求生之路

艾未未5件作品,拉開多年來歐洲難民苦難漂流的印記。震撼視覺的大型輸出圖繪〈奧德賽〉,蔓延兩個展間的牆壁,援引古希臘神話史詩作為映照當前敘利亞難民的現實,黑白反差的線條,描繪被迫逃離家園、戰區、漂洋過海和邊境內似煉獄般生活的難民營。

另1件由大型螢幕播放的紀錄片《人流》,是2016年於希臘萊斯沃斯島難民船抵岸時展開的工作。真實披露了萊斯沃斯島作為中東難民遷徙路線上重要的橋頭堡,幅延至阿富汗、孟加拉國、法國、希臘、德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亞、墨西哥等40個難民營,所見皆是面露倦容以腳步丈量著異鄉大地的難民。

潘小雪說,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災難,透過影像紀錄,把真相送到每個人眼前。而黃建宏則認為,災難的樣貌非常多,透過藝術呈現的特點是,「我們可以在這些變動與時間裡,在作品中看到不同的認知,即使災難看似混亂,這些藝術家們仍維持著多層次的解讀。」

展覽至2020年2月9日止,期間將舉行MOCA講吧活動與藝術家導覽,詳情可至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查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