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木下諄一 /【記憶中的影子.Once upon a time in Taipei】 土芭樂

2018/05/13 06:00

◎木下諄一

剛來台灣時,才發現沒見過的水果還真不少。

芒果、木瓜、荔枝……

第一次看到楊桃,以為是某種海洋生物,根本無法將它與水果聯結在一起。

在這麼多有特色的水果當中,我對其中一樣有特別的回憶,那就是芭樂。

芭樂是生長在熱帶的水果,日本並沒有。念國中的時候,市面上有販售罐裝芭樂汁,那時便知道這種水果的名字,但一直沒有機會親眼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現在台灣市面上的芭樂,以燕巢生產的為主流。還記得多年前,流行一種體型大如壘球的泰國芭樂;更早之前,好像只有台灣品種的土芭樂――與檸檬一般大小、大人小孩總是整顆拿起來便啃。與燕巢芭樂相比,土芭樂的口感澀,而且中心的部位幾乎全是籽,籽的周圍倒是黏黏甜甜,想品嘗它的滋味可要多點耐心。

土芭樂在今日的市場上已是很難見到了,偶爾會想起。並不是因為懷念它的味道,而是我有兩段回憶與它有關。

1981年,我來台灣學中文。那年暑假,經由友人的穿針引線,我和幾個來自日本的朋友一起前往南台灣旅遊。

抵達的第一站是台南。

一下車,便看見一位挑著土芭樂的歐巴桑向我們走來。一張臉曬得黝黑,頭戴著斗笠。水桶裡堆的土芭樂像座小山,將瘦小的歐巴桑壓得連腰都直不起來。

歐巴桑開始用台語向我們攀談。

大概是在推銷土芭樂吧,可是我們當中除了我之外,其他伙伴沒有見過土芭樂,況且他們也沒有在路邊買水果的習慣。

看著歐巴桑一直推銷,我開始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該如何說才好?

我努力試著把會講的台語單字拼拼湊湊,

「日本人嘸愛呷芭樂。」

其實他們不是不愛吃芭樂,而是根本沒見過。

這時歐巴桑從桶子裡取出一顆土芭樂,笑咪咪地交到我手上。我把土芭樂收下。

回到遊覽車上,我問朋友們:「誰想吃吃看?」果不其然,沒人願意嘗試。

我望著窗外沿途的風景,慢慢啃著那顆土芭樂。土芭樂澀澀的,腦中浮現出歐巴桑的笑容。

我認識一位伯伯,是在台灣出生、二次大戰結束後返國的日本人。由於這樣的成長背景,在台灣有好些個本地朋友。

有一天,我收到來自日本的包裹,原來伯伯希望我能幫忙找找他的某個台灣朋友。包裹裡有一盒點心,以及給我寫的一封信,信上有對方的大名與住址,還寫了些思念的話語,其中有一句是「好懷念ナップラー(napla)呀!」

咦?「ナップラー」是什麼?後來才曉得是土芭樂。

我依照信中所寫的地址,帶著點心去土城找人,很可惜撲了空。鄰居說這戶人家在幾個月前便離開了,也不知搬去哪兒。我打電話把事情向伯伯回報,伯伯似乎很失望,語帶落寞:「那麼,點心就請你吃吧。」

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事隔多年,有時回想起來,幫伯伯尋找失聯多年朋友的這件事,應該再認真一點查訪下去,說不定會找出一點線索;對待台南那位賣土芭樂的歐巴桑,也應該更親切一點才是。

帶點酸澀的滋味,像土芭樂一樣。土芭樂現在難得一見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