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泰北苦日子 都是祝福

2017/08/30 06:00

「展望之家」除了宿舍,還有菜園跟雞舍。每個孩子都有一隻與自己同樣名字的雞,看誰照顧得最好。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亞倫、珍怡

「展望之家」裡的菜園,由夫妻倆和孩子一同照顧。

「12歲那年,父母帶著我跟年僅兩歲的弟弟搬去泰國,先在曼谷待了3年,後來更搬去偏遠的泰國北部清萊省。」現年27歲的真真,回想那段童年的搬遷記憶:「正值青春期的我,正是重視同儕、打扮和玩樂的時期,因此百般不願意。」

剛建設的時期,開路、鋪路都是家常便飯。

走出清萊的家,放眼望去,只有雞跟牛,她一度沒有朋友,沒有任何休閒娛樂,曾因語言跟不上而被留級,「15年內,搬了11次家,更讓我找不到家的歸屬感。」

張嘉仁夫妻使用台灣朋友的捐款,白手蓋起「展望之家」。一個月500泰銖(約500台幣)就能支持一個孩子的生活。

而開啟這一切,令她連連埋怨又憧憬敬重的「罪魁禍首」,就是她的爸媽──亞倫、珍怡,一對長駐泰北的台灣宣教士夫妻。

為山上小學的孩子們選擇適合的鞋子。

〈惺惺相惜〉台灣夫婦奉獻泰國15年

提到泰北和台灣之間的關係,或許很多人會想到眾所熟知的孤軍後裔,亞倫也說,他高中時第一次認識泰北,就是因為看了一本書《異域》,被當地故事深深感動,後來考上軍校,當了職業軍人21年。「但是,這並不是讓我們決定搬去泰北的真正原因。」

珍怡說,她和亞倫皆來自離異家庭,一個獨生子,一個獨生女,相似的背景讓他們一見如故、同病相憐。

婚後,兩人關係卻趨緊張,正處於婚姻邊緣時,樓下一間教會的牧師夫婦耐心的探訪與關懷,讓兩人開始面對彼此的問題、學習正確的婚姻關係。「幾年後,我的婚姻有了大幅的改變,我開始思考,受到幫助的我,可以怎麼幫助別人?」不久,因著一次到泰北服務的旅程,珍怡得知當地有很多孤兒,需要各方援助,正好亞倫申請提早退休。

2003年,兩人便帶著退休金和兩個孩子前往泰國,「離異家庭出身的我們,很了解那種孤兒的心情,最初只是想看能不能幫上什麼忙,以為只會待一、兩年,沒想到,一去就是15年。」

〈希望所在〉展望之家 24小時住一起

一開始,亞倫一家在曼谷學習語言跟文化,經濟壓力很大,剛好有間國際學校提供職缺,才足夠養家。然而,花3年學習後,他們搬到泰北的清萊省──這裡,正是當初感動亞倫的「異域」之地,挑戰才要開始。

「到泰北的第一天,女兒真真就哭了:『為什麼這裡這麼不一樣?』」雨季、山林、泥巴路,住在與世隔絕的村落裡,青春期的孩子難以適應,對他們而言,也花了幾年時間,生活才穩定下來。

「在中國雲南、緬甸、泰國和寮國邊界山區,到處都是沒有身分的孩子,有單親、孤兒、父母吸毒或被監禁的……還有些身體殘缺的,一有機會被送到收容機構,就再也不想回去了。」2010年,亞倫夫妻靠著部分退休金與東拼西湊的捐款,正式成立一間學生中心「泰國展望之家」,收留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他們食宿,並帶他們辦理身分證、繼續求學,「這裡距離當地最近的學校大概3、4公里,白天,孩子坐村內接駁車去學校念書,回『家』後,則有一些中文和英文的課後輔導。」

現在,「家」裡的水還是井水,電力是臨時用電,而24小時生活在一起、毫無隱私的「家庭」生活,對亞倫夫妻來說,都還不算難處:「最大的痛苦與無奈,是沒有夥伴、資源有限,目前這個『家』只能供應12個小孩,有時還會受到局勢影響──泰國軍政府上台那年,原本要收4個孩子,但證件久久無法通過,只好又眼睜睜地把他們送回泰緬交界的山區學校,那裡的環境和師資都極差……」

〈命運翻轉〉從泰緬遺孤到澳洲廚師

亞倫夫妻說,「有個從緬甸來的孩子,爸爸患有嚴重毒癮,媽媽生了9個小孩,他是第7個。5歲來到泰國,他一直輾轉在不同機構來去,一開始很軟弱,也有很深的孤兒心態:受害者心理、情感缺乏、極度渴望被愛……直到4年前,我們帶他進來『家』裡,陪伴他、訓練他,現在他不但能幫忙中泰口譯,今年還成為學校該年級的模範生。」

還有一位名為阿光的青年,是從緬甸來的泰華後裔,14歲時,父母開始戒毒,他則搬來與亞倫夫妻同住。「在職業學校學修車的他,一直不愛讀書,成績也不好,但兩年後,不但學了中文,英文還成了全班第一名。」更重要的是,亞倫夫妻發現他對下廚有興趣,鼓勵他深造,後來,他到曼谷的五星級餐廳工作,現在已到澳洲當廚師。阿光的父母戒毒成功後,留在泰北繼續幫助其他人戒毒,與阿光的親子關係也得到修復。

而改變的,還有他們的親生女兒真真。「高中畢業後,我拿到高額獎學金,到美國念大學,自己也半工半讀,只希望能順利念完社工系。」真真說,如今她在一間慈善機構幫助受到家暴、性侵和棄養的孩子找到收養家庭。促使她主修社工系的契機,就是她在跟隨父母的過程中看到的景況,「從嬌嬌女到社工人員,我原先以為的痛苦,成了我的祝福。」

該過好日子,還是苦日子?真正的好或苦,或許不是由物質標準界定,而是有多少生命在這些日子裡,重新找到了意義。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