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王丹/奧運會:兩種體制的較量

2016/08/10 06:00

◎王丹

隨著奧運會在里約開幕,金牌大賽再度在中美兩個體育大國之間展開。「冷戰」時代的美蘇爭霸,現在變成美中爭霸,但是其實質,都是資本主義強國的體育機制與社會主義強國的體育機制之間的較量,這場較量漫長而跌宕起伏,帶給我們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了體育運動本身。當然,話說回來,體育運動本來也就具備很多社會,政治,文化和人類發展的含義。這就是四年一次的奧運會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我們知道,中國繼承的是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的體育機制,簡單講就是「舉國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為運動員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訓練條件。而另一方面,基層體育經費來源高度倚賴於計畫手段和政府的財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和財政撥款對各級體育部門提供經費,包括各種行政費用,人員工資福利,國家與省市兩級專業運動隊的訓練比賽經費及運動員薪資福利,比賽場館建設經費等。」換句話說,國家包下了體育事業,相應的,中國的體育也是屬於國家的,其成就並非要彰顯個人,而是「為國家增光」。對此,1988年開始擔任國家體委主任的伍紹祖曾經很直白地說過:「當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我們跟世界先進的那部分相差比較遠,中國人需要有一些表現的東西,來滿足國家和民眾情緒的需要。所以變成我們金牌的價值遠遠超過體育運動本身的價值,把我們的成就當做中國人的成就。」關於中國是如何利用競技體育來達成國家的政治目的,有很多論述,我就不贅述了。

相對於中國來說,美國的體育機制「散漫」得多,基本上是從民間自發的努力開始,逐步通過精英篩選而組成國家隊。更重要的區別是,美國人從小熱愛體育,體育是個人主義的發揮平台,雖然也會激發愛國主義,但是政治動機比起中國要小得多。美國波士頓的一個高中,大約兩千名學生,有廿個運動隊,比賽全年不斷。參加這種運動隊,每天課後訓練兩、三個小時,週末一般都有比賽。一般的高中,參加運動隊的學生比例高達四分之一左右。這種運動狂熱一直延伸到大學,全美有大約四十萬左右大學生運動員。美國的奧運會霸主地位就是這麼來的。奧運會引起的關注與國家命運關係不大,更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來引導。

兩種體制的不同是非常鮮明的:在中國,發展體育是為了弘揚國力,推動愛國主義風潮,這是一種「國家主義」的思路,不僅體育,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這樣的思路。因此,中國體育的「舉國機制」本身,也是「中國模式」的一部分。而在美國,體育與其說是為了國家強大,不如說是為了個人,或者說,是為了人的發展,這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社會發展模式,我們姑且稱之為「美國模式」。在奧運會的賽場上,表面上看是個別運動員成績的競賽,其背後,其實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的競賽。

耐人尋味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都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中美兩個大國在近二、三十年來的奧運會金牌總數上,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從客觀結果來看,似乎「中國模式」和「美國模式」平分秋色。這是否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走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道路呢?這當然是中共很想在奧運會上證明的事情。但是,事情真的如此嗎?這個問題,我留給讀者朋友們思考。●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