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象徵》 中央書局舊址賣安全帽
日治時期中央書局的名片,其上顯示販賣「漢和書籍」,正是從中國大量進口漢文書籍來台販售。(記者林良哲攝)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台中市知名老書店「中央書局」,曾是文化城的象徵符碼之一,十四年前因虧損連連而停業,而其舊址目前做為安全帽專賣店使用,讓文化界人士欷歔不已。
中央書局是日治時期台灣文人為維繫漢文傳統及拓展新思潮,集資募股而設立。一九二一年間,仕紳林獻堂等人組成「台灣文化協會」,展開民族運動,又設立「台灣民報」,並四處舉辦演講、放送電影,宣揚台灣自治運動。
一九二五年,台灣文化協會在台中召開全島大會,決定籌辦文化服務機構,交由莊垂勝負責。莊垂勝號召文化協會成員成立「中央俱樂部」,並設立書局及讀報所,以啟迪民智,然而後來文化協會分裂,莊垂勝只好將股金設立書局,即「中央書局」。
支持漢文被日本監視
中央書局一九二七年開幕,從中國大量進口漢文書籍,並以刊登廣告的方式來支持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南音雜誌等的發行,被日本政府視為眼中釘而受到監視。戰後,中央書局董事長張煥珪協助文學人士發行「文化交流」雜誌及「新知識」月刊,台籍作家楊逵、葉石濤等人的書籍都由中央書局出版。
因虧損停業建物轉賣
中央書局長期提供台中地區的文化資源,而台中市被稱為「文化城」,中央書局也功不可沒。一九九八年間,中央書局因財務年年虧損,在股東決議下停止營業,並將建築物轉賣。從停業之後,其舊址曾做為婚紗店、便利商店等,現在又是安全帽專賣店。
市議員黃國書多年來都為中央書局的存廢及未來而奔走,他表示,近年來市區已有多棟舊建築改造成功,獲得不少民眾的認同,文化界人士也希望市府重視,讓中央書局「起死回生」,成為文化界的佳話。
中央書局舊址目前做為安全帽專賣店及舞蹈團。(記者林良哲攝)
1998年停業前的中央書局。(記者林良哲翻攝)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中央俱樂部發行的股票。(記者林良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