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陣雨

臺北市 14-15 ℃

後勁溪畔 發現140年清代貢生古墓

內外曲手前端各置石筆與石獅一對。(記者蔡清華攝)

內外曲手前端各置石筆與石獅一對。(記者蔡清華攝)

2018/06/05 06:00

文史工作者呼籲列為古蹟

〔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高市楠梓區後勁溪畔,日前被地方文史工作者發現一座形制規模宏偉的清代墓塚,墓碑記載竟是一座「進士」古墓,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年歷史,石材、做工講究,其林氏後代世居楠梓後勁,每逢清明、過年,家族群聚掃墓熱鬧滾滾,文史工作者呼籲列古蹟。

部份受損 整體狀況尚稱良好

楠梓文史工作者林勝童說,這座古墓建於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屬閩南型式,結構主體為灰泥磚砌搭少量石材雕刻,石材有青斗石、花崗石兩種,墓區雖因年代久遠而部份受損,但整體狀況尚稱良好。

墓區涵蓋墓塚、墓碑、墓桌、曲手、內外墓埕等,內外曲手前端各置石筆與石獅一對,顯示其身世不凡,且墓塚前有後勁溪曲水環繞,背有半屏山為靠,可說是上選的風水寶地。

不過,林勝童加以考究,這座古墓主為林氏宗族第四代,科舉所用的名字是建中,本名星,又名惠安,從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己部篇查到有「咸豐十一年林建中,縣學,閩籍歲貢生」記載,而不是真正的進士,功名比秀才高一級,較舉人低一階。

林勝童說,清代許多僅具舉人、貢生功名者,常借用進士頭銜稱呼,如舉人又稱「鄉進士」、恩貢生又稱「恩進士」,主要是期許後代子孫能在功名道途奮發向上,有朝一日能建立重大功勳追贈先人。

墓主林建中的三個孩子中,次子為明經進士、三子也是秀才出身,在後勁地方事務影響近一甲子,其過世之後,後勁鄉親感念其對地方的貢獻,每戶均出一畚箕的土構築墓園,可見其家族對後勁影響之大。

林氏家族第十代傳人林昱朋,去年考上律師,目前仍在高雄大學攻讀法研所,他說,每年的清明、過年,家族掃墓聚會都已不熟識,但熱鬧場面壯觀。

林勝童認為這座古墓具有歷史價值,政府應予妥善保存,可供後人研究。

墓區涵蓋墓塚、墓碑、墓桌、曲手、內外墓埕等設施。(記者蔡清華攝)

墓區涵蓋墓塚、墓碑、墓桌、曲手、內外墓埕等設施。(記者蔡清華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