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孔聖亭140年 教師節祭祀傳承惜字文化
每年教師節當天,扶雲社成員都會到孔聖亭舉行祭祀儀式,傳承、發揚惜字文化。(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新豐鄉後湖117號縣道旁有一座孔聖惜字亭,迄今已有140年歷史,每年教師節,當年創建的「扶雲社」成員都會舉行祭祀儀式,傳承、發揚惜字文化。
新豐鄉公所表示,文史調查,1877年住在番仔湖的傅作霖深感務農養家活口不易,惟有讀書識字,參加考試取得功名出人頭地,才能改善生活,因此令兒子和何騰鳳,號召在地親戚朋友57個人,一人出一圓龍銀,在傅屋洋樓成立私塾,組織「扶雲社」,並捐地建立孔聖亭,希望教育後輩,同時要愛惜字紙不可任意丟棄。
原位在大湖口番仔湖的孔聖亭,1979年因為新竹工業區開發土地徵收,遷建到現址,約117號縣道約1.7公里處,1984年重建;其中,地基護欄頂的石板塊、台座下的盤石、爐體的石柱對聯及扶雲社捐題芳名錄石碑,為保留原貌外,其餘為新設。
縣府文化局表示,新竹縣流傳有3座孔聖亭,除新豐後湖孔聖亭,還竹東五指山觀音寺惜字爐和關西赤柯山惜字亭,但後兩者的保存現況尚待了解。
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表示,「敬字亭」衍生自民間「敬惜字紙」觀念,又有孔聖亭、聖蹟亭、敬聖亭、字紙亭等多種名稱。建築外觀多為3層,一般金爐多為2層。敬字亭的第二或第三層幾乎都會刻上文字、對聯,最上層安奉相關神祇的牌位,如孔子、倉頡、文昌帝君、魁星等,這是金爐所沒有的。
黃有福說,在文風興盛或經濟較繁榮地區,都會興建敬字亭焚燒字紙,只是客家村落保存較多;據統計,目前全台現存敬字亭共103座,座落於客家庄有72座。
孔聖亭旁,聳立3面扶雲社捐題芳名錄石碑。(記者廖雪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