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空污指標 新式AQI 12月上路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解釋空氣品質指標(AQI)。(記者楊綿傑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環保署今宣布整合空氣污染指標(PSI)與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為「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簡稱AQI),內容共分6級,將臭氧(O3)、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各空氣污染物納入,為我國最新空氣品質標準判斷依據,預計12月起實施。
最早台灣僅有PSI指標,以PM10、CO、SO2、NO2、O3對人體健康影響程度作為指標計算基準,而PM2.5則是2014年10月時才開始實施。環保署表示,近年大眾多關注PM2.5的影響,為了使各種污染物的影響都不被忽略,而且大多數國家也都將各種污染物整合於單一指標,因此參考較嚴格與較完整的美國標準,來訂定我國AQI。
環保署指出,AQI共分6個指標等級,包括綠色(良好,0-50)、黃色(普通,51-100)、橙色(對敏感族群不良,101-150)、紅色(對所有族群不良,151-200),紫色(非常不良,201-300)、褐紅色(有害,301-500),將取各種污染物中數值最高者決定其指標等級。
依換算對照表,過去常以紫色代表PM2.5濃度高的狀況,未來可能會落在紅色指標等級,有環團質疑將「沒有紫爆」,環保署解釋,相關標準並無放鬆或下降情事,這只是一種指標的整合轉換,反而讓PM2.5以外的其他重點也能被凸顯。當然環團部分意見還需要協商,不過雙方的共識就是「要開始行動」。環保署舉例,PM2.5達每立方公尺35微克時就要啟動降載,達54微克更加強管制措施。
環保署同時強調,將強化季節性加強管制措施,包括針對工業污染源的秋冬降載,空污費給折扣;針對交通污染源的部分,則強化企業優先採用四期以上新車運輸;而在民眾生活習慣方面,以鼓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秋冬環保集點加碼送等方式,多管齊下進行。

環保署整合空污指標,新式AQI 12月上路。(記者楊綿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