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怎麼「看」見? 淡大生讓聽障者看見聲音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第十五屆畢業成果展-「介子流」開幕。團隊「覺醒」以讓聲音被看見做主題發想,左起為組員張軒庭、林汎修、陳冠鈺。(記者李雅雯攝)
〔記者李雅雯/新北報導〕聲音怎麼「看」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學生團隊「覺醒」,讓聽障者看見聲音。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第15屆畢業成果展-「介子流」今天開幕,在校內黑天鵝展示廳展出。團隊「覺醒」由陳冠鈺、張軒庭、林汎修和陳定益等4人組成,「在失去聽覺情況下,有否有另種再和聲音、音樂連結的可能?」在這份假想下,開啟了一連串地和聽障者互動的想像空間。
團隊成員4位中就有3位在高中時候玩熱音社,有樂器、音樂背景,最初在找畢業製作題目時,就試著往聲音、音樂發想。
「我不要放棄音樂,假設若是我失去聽力,我還能這麼豁達嗎?」張軒庭說,自問自答這個問題後,小組開始試著去想是否有其他感官經驗能去感受聲音,成員做了功課、尋找文獻資料也做訪談,了解到失去聽覺後,相對視覺和觸覺會愈加敏銳,於是開始了這項用雙眼看到聲音的規劃。
「覺醒」和台北市立啟聰學校合作,在手語老師從旁協助下,成員們和正值高中年紀的聽障者接觸。他們帶領10位聽障者到河邊小公園寫生,聽障者不僅畫下眼前所見,也感受風向、觸碰草地,把對外界的反應都畫入寫生畫作中。後來,團隊成員擺滿各式能發出聲音的物件在桌上,例如,不同大小、盛裝不同水量的玻璃杯,聽障者在感受各式重量的水杯後,成員鼓勵他們敲打或拍打,去構成他們當時寫生當下的情境,用觸覺、視覺模擬聲音帶來的感受。
張軒庭說,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熱愛籃球的聽障者,寫生時畫下籃球場,當手語翻譯問她「你能想像拍打籃球的聲音嗎」,她當下就找了個大箱子不斷地拍打,那時的她看起來很快樂。
從最開始的規劃,到與聽障者深入訪談生命經驗,這一系列看見聲音的過程,都由攝影紀錄下來,在展場展出。成員陳定益特別設計了一套以10位聽障者為形象人物的貼圖,上頭人物比出不同的日常手語。這套貼圖將在通訊軟體平台上架。
「介子流」校內展期自即日起到29日,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8點,也開放社區民眾前往參觀。

成員陳定益設計了一套日常手語貼圖,即將在通訊軟體平台上架。(記者李雅雯攝)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第十五屆畢業成果展-「介子流」開幕。團隊「覺醒」以讓聲音被看見做主題發想,左起為組員張軒庭、陳冠鈺、林汎修,現場展出參與計畫聽障者的寫生作品。(記者李雅雯攝)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第十五屆畢業成果展-「介子流」開幕。團隊「覺醒」以讓聲音被看見做主題發想,左起為組員林汎修、張軒庭、陳冠鈺,現場展出參與計畫聽障者的寫生作品。(記者李雅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