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新研究 觀察大腦網路可診斷精神分裂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大腦連結實驗室主導最新大腦研究,發現腦神經網絡隨機性與思慮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的關聯性,為精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投入一劑強心針。(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陽明大學今公布最新大腦神經科學成果,從思覺失調症(原名精神分裂症)著手,團隊發現,若透過觀察大腦神經的「網路架構」,將可找到疾病遺傳的風險標記,同時在有機會在臨床上提供醫生輔助診斷,盼將來能提升到早期發現預測高危險群的依據。
該研究由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的大腦連結實驗室主導,近日並透過樂生療養院精神部蘇宗偉主任、台中榮總精神部藍祚鴻主任及其團隊、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Edward Bullmore等人合作,結合臨床、影像以及計算模型,揭開思覺失調症在大腦裡的內在表現。
團隊表示,思覺失調症特徵有幻聽、幻覺和妄想,臨床上主要靠醫師主觀診斷,這次研究以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技術,描繪患者大腦神經的網絡,發現其趨向連結雜亂的隨機架構,與正常人不同外,此「隨機網絡」更在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應證,甚至從患者的健康近親(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也有類似徵兆。
團隊認為,此發現不僅能輔助精神科醫師在診斷上能更加精準,同時也還可用來觀察患者狀況,輔助追蹤治療成效。且這類大腦神經網路潛在的內在表現型,亦可能是未來早期診斷或預測高危險族群轉換的依據,將有助讓精神分裂症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