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諾貝爾醫學獎 頒美3學者

美國科學家霍爾、羅斯巴希與楊恩(由左至右)研究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2日獲頒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圖為3人在2013年以相同成就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獎時留影。(歐新社)

美國科學家霍爾、羅斯巴希與楊恩(由左至右)研究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2日獲頒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圖為3人在2013年以相同成就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獎時留影。(歐新社)

2017/10/03 06:00

發現控制生理時鐘分子機制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釋了動植物與人類如何調整生理節奏,以便與地球公轉同步調」,美國科學家霍爾(Jeffrey Hall)、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與楊恩(Michael Young)因發現控制生物「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開啟生物學與醫學研究新領域,二日獲頒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過去認為生物有晝夜節律是外在影響,例如有光會醒來、無光會睡覺,但三位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一切都是「內建」,打破生理運作之謎。諾貝爾委員會指出,「他們窺見我們的生理時鐘,闡明其內部運作」。

讓人們意識適當睡眠重要性

七十二歲的霍爾任職緬因大學、七十三歲的羅斯巴希在布蘭迪斯大學任教、六十八歲的楊恩則在洛克菲勒大學。一九八四年,當時為布蘭迪斯大學同僚的霍爾、羅斯巴希,與楊恩合作,從果蠅體內分離出「週期基因」(period gene)。霍爾與羅斯巴希發現,該基因編碼的一種蛋白質會在夜間累積、白天降解,而蛋白質消化時間就跟日夜週期差不多;十年後,楊恩發現另一「時鐘基因」。諾貝爾委員會稱:「這個典範轉移的發現,更建立了生理時鐘的關鍵機制。」

當外在環境與內部生理時鐘長期失調,比如無規則的輪班工作,罹患疾病風險就會增加,包括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新陳代謝失調等。諾貝爾委員會也指出:「生理時鐘紊亂與睡眠障礙、躁鬱,以及認知功能、與神經系統疾病有所關聯。」也顯示適當睡眠的重要性。

助探究最佳服藥時間等新療法

科學家們也發現,只要控制蛋白質產出、消耗或代謝時間,就能掌控或改變生理時鐘。「三人先驅工作使生理時鐘研究越益發展,可更探究全新療法,包括建立服藥的最佳時間。」

三人將共得九百萬瑞典克朗(三千四百五十六萬台幣)。羅斯巴希在清晨五點被告知獲獎,他說:「那個時間的鈴響,常是因有人死了,而這消息令人震驚。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令人備感謙卑的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焦點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