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上山》重見天日 舊台灣換新衫

1966年紀錄片《上山》。(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21世紀的台灣,紀錄片已是顯學,紀錄片《日常對話》就代表台灣角逐明年的奧斯卡外語片獎。

陳耀圻導演的紀錄片《上山》修復後(左圖)較修復前少掉髒汙。(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但是早在1966年,台灣電影先行者陳耀圻即已拍出了《上山》和《劉必稼》兩部經典紀錄片,為那時的文化沙漠,留駐了一脈甘泉。

描述老兵拓荒的《劉必稼》,是陳耀圻UCLA的畢業作品,《上山》則是他的隨興之作,在那幾乎只有政令宣行的威權年代,《上山》記錄了三名即將從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的大學生黃永松、黃貴蓉、牟敦芾,從台北車站出發,搭著巴士要爬新竹五指山,借宿禪寺一夜,踩著輕快的步伐上山見證雲海山嵐,沿路記錄了中華商場都還沒興建的舊台北風情,更談到「沒有入黨」,就拿不到獎學金,交了男朋友,就被教官列入黑名單的威權時代記憶......。

《上山》的膠捲曾封存在台藝大老師的車庫裡,隨著車庫易主,這份膠捲來到國家電影中心,經由修復員的巧手,斷裂的膠捲黏合了,模糊的影像清晰了,帶有沙沙聲的60年代歌謠〈加州之夢〉,喚醒了那個年代的美麗記憶。

《上山》是首度由台灣官方團隊修復台灣的紀錄片,修復台灣的影像歷史,這一步台灣等了許多年,今年終於得能重現台灣曾經的那時此刻。

(記者楊媛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