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穿越兩岸經貿迷霧

2015/03/02 06:00

◎歐陽書劍

在對我國提供示範效果的情境下,中、韓草簽之自由貿易協定(FTA),重要產業開放仍然有限,對我影響遠不若經濟部原先的想像,顯示中國堅守關鍵市場的立場,以及可能迫使韓國調整經貿政策。我國雖習慣將韓國當做參考點,劃出與各國的經貿關係,但南韓即使移動座標,我們似乎還會航向原來的方向。

全球經貿競爭是動態的過程,中韓FTA對台灣當然有影響;事實上,每一個國家的存在,對台灣國際貿易都有影響,沒有韓國,也會有替補的競爭對手進入。即使全球是一個沒有邊防、關稅的市場,就像是在國境之內,則企業競爭的結果,依然會有輸贏,輸家的產值可能不進反退,甚至退出市場。

若全世界一分為二,兩國間的貿易談判將比較複雜,但算術仍然簡單,自由競爭的結果,市場一樣由贏家拿走。不過,在目前這個資本、技術集中的世界,早已形成市場失能的結構,不是資本主義純淨的起點,自由競爭很難自然使資源流向最有利的地方。所以,在兩國優勢和弱勢產業互相交換的過程中,有更多得失各異的考量,談判勢必充滿著寸土必爭的刀光劍影。

三國以上,當然有更多的合縱連橫和爾虞我詐,但基本上,自由貿易使強者更強,弱者更難以偏安,這是產業面的現實。透過廠商競爭若能提升品質、調降價格,可增加消費者福利,不過,弱勢產業、企業的員工,也可能喪失工作。整體而言,自由貿易形成之國與國之間的利弊,依然牽涉競爭力問題。市場經濟的原點,畢竟就是產業競爭的開始。

一九九四年韓國商品出口超越我國後,就不再回頭,當年兩國出口均不超過千億美元,廿年後,我國成長三倍以上,總值超過三千億美元,但韓國成長更多,已向六千億美元邁進。韓國長期規劃的FTA,並非目前出口規模擴大的決定因素。台灣出口落後韓國,可從資通訊(ICT)產業談起,資訊科技協定(ITA)於一九九七年生效,協定內的資訊科技商品完全免關稅,如今台灣在ICT的出口,卻一樣被韓國超越。了解這樣的現實,才不會病急亂投醫。

若要將中韓貿易協定做為推動兩岸關係的藉口,還要考慮兩岸貿易關係進出口的變動。二○○四年我國對中國和香港出口合計近八百億美元,約占出口總值三十八%,但自兩地進口只占進口總值十一%左右,不到二百億美元;二○一四年,我國對兩地出口超過一千二百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維持四十%上下,不過,進口約五百億美元,已占我國進口總值的十八%以上。

十年的時間,我國總進口和出口都約成長六十%,但對中國和香港出口僅成長五十%,進口卻增加為二.五倍,中國在我國進口市場取代日、美,成為第一名。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不如經濟部預期,但也希望經濟部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應在方向上做個調整,因為中國不只是市場,也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製商品其實來勢洶洶,本土企業面對的競爭已更嚴酷。

中國保護關鍵產業、維護國家利益的態度明確,當韓國發現未能在中韓FTA再下一城時,勢必尋求其他擴大商機之道,我國也不能對中國市場存有過多的幻想,與中國的經貿談判,尤不應在中韓關係的威脅下,草率完成。

兩岸經貿一直飄浮著利益的假象,如今該是回歸經濟面,務實交易的時候了。只是廿年前,台灣出口商客戶遍佈全球,攤開的出差路線圖,通往世界各地,如今政府帶頭在侷限的領域內尋求商機,仍然令人不免唏噓。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