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北美館在夾縫中行走開展 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2022/09/18 05:30

王淑鈴《夏日複聲》,2022,複合媒材、油彩、226×146 公分。 (王淑鈴、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北美館由館內資深策展人張芳薇策畫「在夾縫中行走」展覽,邀集1960年代以降,28組橫跨數個世代的台灣與國際藝術家,也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奇美博物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私人機構與藏家合作借件,展出媒材形式多元,包含平面繪畫、實驗水墨、動力裝置、行為表演、雕塑、錄像及相關文物等作品,並邀請文化研究學者李立鈞以圖像理論、文化史與哲學視角,發展一系列圖文來回應展題,繼而延展研究思路與作品之間對話,本展更試圖將觀看與閱讀的路徑融合成「行走中的展覽」體驗。

何德來《五十五首歌》,1964,油彩、畫布,130×194公分,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以「行走」做為始,以「夾縫」隱喻當代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藉由「在夾縫中行走」,探索可能的解決之道。此外,展覽取「行」在步行之外,行事、行動等意義,勾勒出城市與歷史文化的複雜紋理。

周代焌《冥想・切面・I》(局部),2020,樟木、木台座,98×60×55 公分。 (周代焌、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展精選北美館重要館藏品展出,以盧奇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60年代的作品《空間概念》來破題,劃開畫布的兩道線將二度空間的平面繪畫具體化為三度空間,開啟觀者對於「之間」的想像;石晉華超過20年生命歷程所完成鉛筆畫線的行為表演紀錄館藏品《走鉛筆的人》(1996-2015),經過無數次重疊的時間與線條所組成的畫面,成為生命與藝術之間雙重的「疊影」。白雙全《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中,以日記形式書寫的生機活潑之短句,並將段落性文字分散及隱藏於展場角落,邀請觀者漫步的同時,尋找文字之間賦予心靈的力量。

展覽當中亦可見國際重要卻鮮少來台展出之作品,如奧馬.菲斯特(Omer Fast)於2012年第13屆卡塞爾文件展之作品《連續性》,以超現實、虛構的敘述,闡述戰爭記憶所帶來的噩夢及痛苦,同時回應現下面對戰爭之間的心境。珍妮.安東尼(Janine Antoni)2002年的錄像作品《觸碰》,隨著藝術家在鋼索上走動,不時觸碰遠方地平線的行為,想像著行走在目光所及且難以到達之處;莫娜.哈同(Mona Hatoum)80年代著名的行為藝術紀錄影片《行路》,身體的前行與靴子的跟隨,暗喻南倫敦布里斯頓街頭因種族問題而長年籠罩沉重陰影;高松次郎(Jiro Takamatsu)是亞洲60-70年代行為藝術先驅,他以影子繪畫受到高度關注。「在夾縫中行走」即日起至2023年1月8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2樓展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