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長批中 金援間諜留學生
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中,本報資料照)
開德國第一槍 埃爾朗根大學不再收CSC獎學金學生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在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FAU)為降低學術間諜活動的風險,決定暫停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CSC)合作,不再接收CSC獎學金留學生之後,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見圖,本報資料照)明確表示,中國正日益成為科學研究領域的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中國政府獎學金是戰略工具,德國各界應阻止這種間諜行為。
史塔克–瓦特辛格三月曾訪台
史塔克–瓦特辛格曾在今年三月訪台,為廿六來首位造訪台灣的德國部長級官員,見證駐德國台北代表處代表謝志偉與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Jörg Polster)簽署台德雙邊「科學及技術合作協議」。她在致詞時表示,台德共享民主、透明、開放及自由價值,在科技領域已有多年合作與交流,德國肯定兩國間深刻的夥伴關係,期許新簽署的合作協議將為未來更廣泛的合作鋪路,在經濟創新、高科技研究上,為台德雙方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調查報導平台Corrective上月披露,FAU五月間已決定暫停與CSC合作,直至另行通知。埃爾朗根大學是德國第一所決定停止與CSC合作的高等院校。FAU表示,此舉是回應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BAFA)的審核,該機構負責監督敏感貨物、軟體和技術,特別是軍事應用產品的出口限制遵守情況。
「德國之聲」廿九日報導,史塔克–瓦特辛格在巴伐利亞媒體集團(Mediengruppe Bayern)廿九日刊出的專訪中指出,她對中國留學生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感到擔憂,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有責任保護自身,免受領取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中國學生的間諜行為影響,呼籲重新調整與中國的學術交流活動。
史塔克–瓦特辛格對埃爾朗根大學的作法表示肯定,指該校的動機是意識到,由於中國國家獎學金要求的條件,獲得資助的留學生無法充分行使德國基本法(憲法)中的言論和學術自由,而且還存在日益攀升的科學間諜風險,「FAU的決定應該促使其他機構重新審視與CSC的合作條件」。
德國之聲與Correctiv今年三月合作的調查揭露,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受到中國政府嚴格控制,取得全額獎學金的中國學生必須事先簽署協議,承諾「不得從事有損祖國利益與安全的活動」,還必須服從駐外使領館的指導和管理,違反協議者可能遭到嚴厲處分,明顯違反德國的學術自由原則。
CSC是中國教育部直屬的非營利事業單位法人,提供國際學術交流管道,每年有數百名學生透過該機構到美國、英國、瑞典等國家留學。披露的協議書顯示,中國留學生在抵達德國後,必須在十天內向中國使領館報到,並「保持經常聯繫」,有義務定期向使領館及國內推選單位報告學習進展,並填報疑似蒐集訊息所用的「情況報告表」。此外,這些公費留學生還必須即時更新導師訊息。
今年一月,瑞典媒體也披露,卡洛林斯卡學院、烏普薩拉大學、瑞典皇家技術學院等頂尖學府,透過CSC招收的逾卅名中國博士生,出國之前被迫簽署協議,宣誓效忠中共。若學生違反條款或自行中斷學業,在中國的家人可能必須背負國家債務。此外,學生的保人,通常是其近親,也不得在學生留學期間出國。卡洛林斯卡學院副院長哈里斯(Bob Harris)指出,校方已決定不再接受CSC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