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國「數位跨國鎮壓」 網路霸凌亞裔女記者

(法新社檔案照)

(法新社檔案照)

2022/06/22 05:30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本月發表專題報告指出,報導中國政治和人權事務的亞洲裔知名記者與中國問題分析人士正在推特面臨「持續的、相互協調的大規模網路訊息攻勢」,女性新聞工作者遭遇謾罵詆譭尤其嚴重,每發表一篇新報導即可能有一連串網路攻擊接踵而至,形式包括暴力和性侵威脅、外貌侮辱等,和詛咒「賣國賊不得好死」、「賣國賊沒有好下場」的叛國指控,為中國「數位跨國鎮壓」又一例。

推特證實,已為此封鎖相關帳號四百餘個。至於幕後主使者,ASPI指出,發動攻擊的推特帳號很可能屬於虛假社群網路「垃圾郵件龍」(Spamouflage),推特二〇一九年即判定它來自中國。

ASPI列舉,「人權觀察」傳播長方鳳美、《華爾街日報》首席駐中記者魏玲靈、《經濟學人》台灣裔資深中國通訊員蘇奕安、《紐約客》撰稿人樊嘉揚和《紐約時報》中國裔記者肖慕漪都是受害者。報告作者張羽楊表示,「這場行動顯示,中國政府很可能提高了騷擾這些女性的行動的精密程度。我無法想像自己成為這類活動的目標會是什麼樣子。」

本身也受網路騷擾多年的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中國部研究員王亞秋告訴「美國之音」(VOA),「這一次他們特別針對亞裔女性群體」,這種專門針對性「是一個新的現象」。在香港成長並長年關注中國問題的記者林慕蓮認為,這也凸顯了「中國當下似乎普遍存在的一種厭女愛國主義」,中國最近的去「娘炮」運動即是這種情結下滋生的例子。

報告提及的部分受害女性礙於安全因素,拒絕接受VOA訪問。方鳳美透過電子郵件指出「那些水軍口出惡言,聯合攻擊,導致她們當中一些人完全不再上社交媒體,抑或進行某些程度的自我審查」,直言該行動之目的係「以惡毒的方式,讓那些對強權說真話的人噤聲。」

分析人士表示,以上行動的目的係為讓國內外受眾覺得女性記者不可信,和「國際記者聯盟」(IFJ)兩年前《中國故事:重塑全球媒體》報告所揭露中國正利用更廣泛的全球「大外宣」,有異曲同工之妙:IFJ當時指出,中國政府試圖進一步透過影響有利於其形象的報導並壓制批評,來改善其全球聲譽。

但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向VOA反駁道,「中國譴責騷擾女性群體,同時反對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將此事與中國政府聯繫起來」,強調「我們反對的是針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反對的是藉所謂新聞自由炮製假新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