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古人類「巨顱人」化石 或挑戰人類演化史
中國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包括顱骨碎片、牙齒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這些化石顯示出獨特的解剖特徵,如寬大的顱骨和牙齒形態,揭示12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與演化歷史。(圖: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家近日提出一項可能改寫人類演化史的主張,位於中國北方、生活於12萬年前的一群已滅絕古人類,或應被歸為獨立物種「巨顱人」(Homo juluensis)。這群體型壯碩的古人類具備低平寬廣的顱骨與寬大的顎骨,適應嚴酷環境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東亞古人類演化研究的焦點。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教授貝爾(Christopher J. Bae)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指出,巨顱人顱腔容量約1700至1800立方公分,顯著超越現代智人(約1350立方公分)及尼安德塔人(約1450立方公分)。
學名中的「julu」在中文中意為「巨顱」或「巨頭」。然而,貝爾強調,顱腔容量大小並非智力高低的唯一指標。研究還發現,巨顱人的牙齒結構與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極為相似,可能挑戰丹尼索瓦人作為獨立物種的地位。
許家窯遺址與許昌遺址出土的化石提供了更多線索。這些樣本顯示相似的內耳結構與牙齒特徵,反映出可能的基因交流。許家窯遺址還發現大量石器和動物骨骼,顯示這裡曾是古人類的狩獵與加工中心。研究推測,居麓人利用原始工具合作圍捕野馬,並製作衣物以抵禦北方寒冬。然而,小規模群體生活方式使其更易受到環境挑戰的威脅。
隨著現代智人在12萬年前遷徙至東亞,居麓人或許逐漸與新來的族群融合,最終從歷史舞台消失。現今亞洲人基因中,丹尼索瓦人DNA的比例變異不一,顯示智人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史極為複雜。吳秀傑指出,丹尼索瓦人牙齒形態與巨顱人高度一致,研究認為丹尼索瓦人或屬於巨顱人物種。
貝爾教授呼籲重新審視東亞古人類的演化歷史,認為過去以西方為中心的研究模式低估了東亞化石的多樣性與重要性。丹尼索瓦人目前更應被視為族群稱謂,而非正式物種學名。儘管這項假說仍需更多化石與基因證據支持,但已在學界引發廣泛討論,為探索人類演化史提供了新方向
圖中展示了多個古人類遺址與化石,包括許家窯、丹尼索瓦洞、以及可能獨立物種如「巨顱人」(Homo julienensis),呈現出古人類在該地區的多樣性與時間分布。(圖: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