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創生之柱」3D奇幻旅程! 哈伯與韋伯太空望遠鏡打造宇宙奇觀

    這張圖片是「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可見光和紅外線視圖的拼接圖。圖中展示了為視覺化序列所創建的創生之柱3D模型,交替顯示了哈伯太空望遠鏡版本(可見光)和韋伯太空望遠鏡版本(紅外線)的觀測結果。(取自NASA專頁)

    這張圖片是「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可見光和紅外線視圖的拼接圖。圖中展示了為視覺化序列所創建的創生之柱3D模型,交替顯示了哈伯太空望遠鏡版本(可見光)和韋伯太空望遠鏡版本(紅外線)的觀測結果。(取自NASA專頁)

    2024/07/01 14:12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日前發布了一段令人嘆為觀止的3D視覺化影片,帶領觀眾深入探索鷹狀星雲(Eagle Nebula)中的「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這個影片巧妙結合了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資料,為這個孕育新生恆星的宇宙搖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視角。

    鷹狀星雲位於蛇夫座(Ophiuchus),距離地球約7000光年,因其形狀酷似展翅飛翔的老鷹而得名,也被稱為M16或NGC 6611。它是一個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直徑約70光年,主要由氫氣、氦氣和其他較重的元素組成。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創生之柱」,則是一組巨大的氣體和塵埃柱狀結構,自1995年被哈伯太空望遠鏡首次拍攝以來,一直吸引著全球天文愛好者的目光。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6月29日報導,這次的視覺化專案由NASA的「宇宙學習計畫」(Universe of Learning)團隊主導。影片中,觀眾彷彿乘坐一艘虛擬飛船,穿梭於這些巨大的氣體和塵埃柱間。最高的柱體高達3光年,相當於從太陽到最近恆星距離的4分之3。柱體頂端伸出的巨大指狀結構,每一個「手指」都可能比我們的整個太陽系還要大。

    首席視覺化科學家薩默斯(Frank Summers)解釋道:「透過在柱體間飛行,觀眾可以體驗它們的3D結構,並看到它們在哈伯可見光視圖(Hubble visible-light view)和韋伯紅外線視圖(Webb infrared-light view)中的不同表現。這種對比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台太空望遠鏡來觀察同一天體的不同面向。」

    創生之柱主要由冷分子氫(cold molecular hydrogen)和塵埃組成,正在被附近炙熱年輕恆星的強烈紫外線輻射和星風(stellar wind)侵蝕。這個過程不僅塑造了柱狀結構的形態,也為新一代恆星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這個視覺化專案的科學顧問、英國杜倫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副教授麥克勞德(Anna McLeod)強調,影片中呈現的是基於實際觀測資料的科學模型,而非藝術想像。這種方法不僅確保了視覺化效果的科學準確性,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直觀理解天文研究的窗口。

    透過這種沉浸式的視覺體驗,NASA希望能夠激發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對天文學的興趣,並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影片中還標註了幾個特別的區域,展示了恆星形成的不同階段,包括在中心柱頂部閃爍著紅色紅外光的「嬰兒原恆星」(infant protostar),以及左側柱體頂端「手指」末端的一顆閃耀的新生恆星。

    報導提到,NASA的創生之柱3D視覺化專案展現了天文學作為深奧科學和視覺藝術的雙重魅力。這不僅激發了我們對浩瀚宇宙的好奇,也揭示了無數待探索的奧秘。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期待更多此類創新項目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宇宙的本質及人類在其中的位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