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不同調!回應「中國震撼2.0」 歐洲更抓緊中國
歐盟預計下月起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關稅。(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歐盟近期宣佈,計畫對中國進口電動車課徵最高48%關稅,一些分析師認為,歐盟此舉並非如同美國,單純對湧入的中國產品加高壁壘,而是隱晦的鼓勵中國車企將產線轉移至歐洲,事實上中國車企已開始如此做了。
華爾街日報報導,歐洲對「中國震撼2.0」的回應是展開歡迎的紅地毯,拉近與中國的距離。歐洲官員對中國電池廠寧德時代的投資,以及電動車企比亞迪在匈牙利、奇瑞汽車在西班牙的投資多半表達歡迎。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與榮鼎集團彙編的數據顯示,雖然近幾年中國因歐盟加強審查而鮮少收購歐洲企業,但成立新公司或新廠的綠地投資則快速攀升,去年佔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78%。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柯克加德(Jacob Kirkegaard)說,歐盟的做法是「接受歐中產業綜合體的存在,並且試圖鼓勵更多這樣的綜合體」。
榮鼎集團中歐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則警告,「如果歐洲汽車業仍與中國深度整合,而美國產業卻完全與中國脫鉤,恐導致歐盟與美國之間的雙邊緊張」。事實上,歐洲車企對美出口是對中出口兩倍之多。
拜登政府5月宣佈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100%關稅,同時視中國的電動車為國安威脅,考慮管制中國的「聯網汽車」,因可能將客戶個資傳輸回中國。但歐洲對相關風險不太憂心,而對中國電動車加徵的反補貼關稅也遠低於美國水準。
對歐洲與中國而言,較密切的合作將抵擋川普重返白宮的衝擊,他矢言對進口產品全面徵收10%關稅,該威脅將削弱歐洲全力支持美國,同時鼓勵中國緩和與歐洲的緊張,並維持其進入該獲利豐厚的市場。
如果這樣,歐洲與中國的工業與技術關聯將強化,而與美國則削弱。中國汽車品牌也將在歐洲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美國則全無地位。
歐洲汽車業透過合資公司已與中國汽車工業緊密交織,然而若美中競爭導致全球貿易崩潰,歐洲遭遇的損失將更甚於美國。歐洲的製造業工作是美國的2.5倍,其超過3分之1的製造業產品用於出口,而美國為5分之1。
歐洲製造業佔其總產值15%、德國18%,相較美國為11%,然而中國在過去向歐洲採購的產品上,競爭力上升,其企業生產的工業機械與設備已超過美、德與日本的總和。
榮鼎的巴爾金說,中國曾歡迎外國投資,認為是輸入新技術的管道,「然而我們現在的處境是歐洲熱衷將技術往另一方向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