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母愛影響壽命? 研究揭示母子關係與人類長壽的驚人秘密

為什麼人類比其他哺乳動物活得更久? 母愛可能是關鍵;圖為情境照。(圖擷取自freepik)

為什麼人類比其他哺乳動物活得更久? 母愛可能是關鍵;圖為情境照。(圖擷取自freepik)

2024/06/19 11:17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17日報導,一項由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母子關係可能是人類壽命遠超其他同體型哺乳動物的謎團的關鍵,也為理解人類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

主持研究的康乃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的博士後研究員齊普爾(Matthew Zipple)表示:「人類壽命如此之長,與其他許多哺乳動物相比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現象。我們提出的觀點是,人類長壽的部分原因,與我們生活中另一個基礎性方面有關,即母子關係。」

齊普爾和他的同事們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在他們的模型中,他們一致發現,在幼崽的存活依賴於母親長期陪伴的物種中,該物種往往會進化出更長的壽命和更緩慢的生活節奏,而生活節奏則由動物的壽命長短和繁殖頻率來決定。

「當我們看到母體存活率和後代適應性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強時,我們就會看到動物進化出更長的壽命和更低的繁殖頻率——這與我們在人類中觀察到的模式相同」,齊普爾說。「這個模型的好處在於,它對整個哺乳動物普遍適用,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聯繫存在於靈長類以外的其他物種中,例如鬣狗、鯨魚和象」。

這項研究建立在「母親和祖母假說」的基礎上,該假說源對18世紀和19世紀人類群體的觀察,認為如果有母親和祖母在身邊,後代的存活率會更高。齊普爾表示,這個理論主要被用來解釋人類的更年期——停止生育可以降低死亡風險,讓老年女性可以專注於照顧孫輩。

齊普爾的模型更廣泛也更具體,它納入了更多母親在後代生命中的存在或缺席如何影響其適應性的因素。研究團隊根據齊普爾在狒狒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上的博士研究結果,預測了母親在幼崽斷奶後,但在幼崽性成熟之前死亡,對靈長類後代和孫輩的短期和長期,甚至跨代的負面影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