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習近平意識形態驅動政策 恐讓中國的未來脫軌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共同富裕」、「節儉」等意識形態推動的經濟政策並未奏效,反而可能使國家的未來脫軌。(路透)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共同富裕」、「節儉」等意識形態推動的經濟政策並未奏效,反而可能使國家的未來脫軌,因為這些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地方官員、企業家和年輕人的行為動機。
《日經亞洲》3日報導,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喬伊列娃(Diana Choyleva)在其報告「習近平中國實驗與願望的終結」中,將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在2021年8月會議中提出「共同富裕」,形容成「分水嶺時刻」。相較於鄧小平時代的務實經濟政策是先讓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實驗,再將推廣到省級,最後推廣至全國,習近平的做法反而是從上而下推動。
喬伊列娃指出,鄧小平也追求共同富裕,但他認為這是工業化急起直追的自然結果,「在習近平看來,這樣的政策是不夠的。為了縮小貧富差距,習近平尋求扭轉過度的收入積累和阻止房價上漲」。
然而,習近平對國家富裕和平等的願望「迄今為止並未奏效」。地方政府官員處於政治偏執狀態,害怕挑戰極限。企業老闆也畏畏縮縮,擔心辛苦賺來的成果被拿去滿足黨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年輕人的幻想破滅了。
受過大學教育的中國年輕人背負著父母對學業、高薪、高階職業的期望。但實際上,他們只能遵循「9-9-6」的工作模式,即早上9點上班到晚上9點,一週上班6天,但工資低廉。這催生出年輕人「躺平」的城市反文化,轉而擁抱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抱負。
儘管中國官方正努力控制年輕人失業率的飆升,但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仍飆升至創紀錄的1160萬,比2019年增加40%,預計到2025年,應屆畢業生將達到2000萬,就業情況可能只會更糟。
經歷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習近平經常以自身在農村忍受艱辛的勞動,告誡年輕人要「吃苦」。但喬伊列娃表示,習近平對節儉和艱苦的注重,在中國年輕人聽來「很空洞」,他們的經驗和期望與習近平「浮誇的意識形態」並不在同一個頻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