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滅絕命運!全球最胖鸚鵡 今年繁殖創紀錄
鴞鸚鵡。(圖片來源:Kākāpō 保育組織臉書專頁)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紐西蘭特有鳥類鴞鸚鵡,長得就像鸚鵡+雞+貓頭鷹的合體,十分呆萌可愛,但全球只剩147隻成鳥,所幸今年孵化的幼鳥多達76隻,刷新紀錄,瀕臨滅絕的鴞鸚鵡終於開始扭轉命運。
鴞鸚鵡(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毛利語:kākāpō,意為「夜鸚鵡」)與鸚鵡家族中的其他表兄弟不同,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不僅不會飛,還非常胖,也沒有什麼防禦敵人的手段。在遇到危險時,這種鳥類的絕招就是靜止不動。
鴞鸚鵡是夜貓子,喜歡在晚上活動,雌性對繁殖興趣不大,平均每五年才生一次小鳥,比世界盃周期還長,雄性求偶還特別蠢。
鴞鸚鵡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定居紐西蘭,在沒有陸地獵食者的環境進化成地棲且不會飛行,但隨著波里尼西亞及歐洲殖民引入如老鼠、貓、鼬等生物後,直接威脅紐西蘭本土鳥類,漸漸陷入絕種的危機。
到1977年時,已知數量僅剩18隻。紐西蘭積極設法復育,科學家今年稍早還出動無人機運送雄性鴞鸚鵡的精液,為人工受孕爭分奪秒。皇天不負苦心人,今年迎來保育大豐收。50隻育齡母鳥當中,有49隻產卵,孵出76隻雛鳥,預期可以存活60隻。先前繁殖季紀錄是39隻幼鳥存活到學飛。
英國《衛報》16日報導,另一項有利於鴞鸚鵡保育的原因,是牠們最喜歡的食物「陸均松」(Rimu tree),這兩年結果數量為50年來最大。
紐國鴞鸚鵡復育計畫顧問狄比(Andrew Digby)博士告訴該報,紐西蘭鴞鸚鵡每隻都有名字,還繫上追蹤裝置,鳥巢也有遠端監視設備。保育巡邏員每天檢查雛鳥生長情況,如果不理想,會以人工餵養。目前有7隻雛鳥接受人工餵食。
狄比博士開玩笑說,繁殖季期間,鴞鸚鵡毫無隱私。不論他身在何處,都可以透過網路觀察哪隻鸚鵡交配、交配對象和交配時間長短。狄比表示,鴞鸚鵡數量至少要增至500隻,科學家才會考慮放鬆復育措施。
剛出生的鴞鸚鵡雛鳥。(圖片來源:Kākāpō 保育組織臉書專頁)
科學家用無人機運送雄鴞鸚鵡精液,替雌鴞鸚鵡人工授精。(圖片來源:紐西蘭保育局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