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競爭力很重要 但問題在公股銀行

2018/08/27 06:00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本國銀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若在平靜無波的水面上丟下一顆石頭,不管多小,都會激起一陣漣漪,金管會最近推出政策,想要改變金融產業結構,在保守的金融圈掀起陰謀論,即使已召開公聽會積極與業者溝通,不過耳語仍然四起。部分金融高層尤對「民民併」有不同意見,私下直言,「銀行業的問題在公股」。

金管會預計於今年10月底前研議完成金融整併的配套法規調整,但在主委顧立雄提出民民併的方向後,就有人質疑是否「量身訂做」,是在為特定業者作嫁?金管會已說明是以統一的條件為一致性標準,不是針對個別金融機構,但不同意見仍在業者間發酵。

民營金控規模尚可 問題在公股

某金融周邊機構負責人指出,「本國銀行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是在公股銀行,他們賺錢賺得少,但殺價卻跑前面」,他意有所指地指出,「而且同樣在發生放款弊端時,民間業者可能被送入獄,但公股行庫卻沒事,該負責的人不負責,這才是問題」。

他說,金管會不能只著重金融發展,更應注意發展不均的問題,國內幾家民營金控的規模在台灣已相對較大,經營效率也高,即使併購,也應由市場機制自然形成,否則在政策鼓勵民民併後,可能將會養出幾頭怪獸,他們除了享受獨占利益,也會使貧富不均的問題更為嚴重。

該金融機構週邊負責人進一步指出,金融業規模擴大,似乎有利創新,也有助競爭力的提升,表面上有道理,但包容性的金融才是世界趨勢,在金融科技融入金融業的過程中,金管會應多用心思,讓更多人享受金融發展的利益,這是立刻可做,且應該要做的,而非使利益歸於少數財團。

金融業像基礎建設 非愈多愈好

有金融業董事長則指出,金融業像基礎建設,不是愈多愈好,應是要適度發展,就像電力備轉容量不能太低,但也不必高到50%,金管會的政策看起來容忍「一併多」,只要完成整併,可再申請轉投資另一家金融機構,這樣的政策一旦成就了大型金融機構向畸形化發展,有一天會發生大問題;當全世界都在預防「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隱憂,對於「民民併」,應有更縝密的思考。

該董事長說,若認可非合意併購,應有更明確的機制,否則反造成紛亂,過去台新併彰銀的爭議還未落幕,而開發金併金鼎證也是慘痛的教訓。他指出,開發金控於2005年6月27日經董事會決議通過投資金鼎證股份總數5%至15%,並於2005年7月21日經金管會核准,後來並決定增加轉投資金鼎證股票累計可達70%,但後來發生一方敵意購併,一方抗拒的戲碼,產生一種吃不下吐不出的狀況。經過5年,開發金持股由群益接手,留下痛苦的教案。

敵意併購問題不少 需部會配合

他指出,若金管會認為民民併有助於提高效率或達成其他政策目的,應請經濟部配合處理公司法的問題;若是為了成就全球競爭力,則市占率達50%的公股不能置身事外,不管是該併或被併,都應一起考量,而這需要財政部配合。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