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一起幫幫過動兒

2016/11/14 06:00

圖/黃鼻子

如果為人父母的你,能接納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慢熟,細心陪伴和耐心等待,終究會等出一個善良、體貼,又獨特的孩子……

圖/黃鼻子

〈家長心內話〉大人先安定 孩子才穩定

文/愛莉兒

還記得9年前,當時面對孩子在團體社會互動的無助和憂慮,帶我家老大去醫院看兒童心智科。醫生問了我一連串問題之後,告訴我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只有服藥才能真正幫助他改善時,我問醫生如何檢測出孩子是過動兒?

醫生竟回答:「媽媽,是妳剛才告訴我的。」

當下,我真的心中大驚。看著在旁一直「很專注」玩著看診室擺放玩具的兒子,我淡淡地問了醫生,沒幫他抽血驗尿要怎麼知道孩子吃藥的劑量?改善的狀況,還有身體是否有其他變化?醫生才馬上安排孩子抽血驗尿。

請注意,醫生幫患者抽血驗尿,是「應媽媽的需要」喔。

從醫院回到家,一直反覆回想跟醫生的對話,就越覺得很怪很不合邏輯。

把第一個醫生開的「利他能」帶回家和先生討論後,孩子的爸給了一個結論:「我不相信活潑好動的孩子是出生來這個世界吃藥的。妳還是再帶孩子多看幾家醫院。」當時的我和先生很無助,也抱著相信能在醫院找到解決方法的盼望。於是我陸續安排了幾所醫院,帶孩子看診。在接下來的醫生問診時,醫生問的問題都和第一次的醫生一樣,但隨著我不再像第一次回答醫生時,對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那麼焦慮和不安。醫生的診斷結果不一樣了,醫生一致的診斷結果是,孩子正常,沒有問題,不需要吃藥。

看過幾位醫生後,我終於明白:醫生判斷孩子是不是過動兒、需不需要吃藥,是依據老師或家長這些孩子的教養者,在醫生問卷問診時,所表達出來對孩子的行為觀感有關。

這些經歷讓我覺醒,我不能當一個焦慮煩惱的教養者,要提升能夠教養孩子的能力。

因著這樣的念頭,我知道醫院終究找不到幫助孩子的答案。我開始往提升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前進,改變自己成為情緒更穩定的大人;並且轉換能接納孩子的環境,注重孩子的飲食健康、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

幸好,孩子一顆藥也沒吃,養到現在15歲了,我很欣賞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想法,有自己想追求的一片天,那種率性少年的模樣。

如果為人父母的你,能接納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慢熟,細心陪伴和耐心等待,終究會等出一個善良、體貼又獨特的孩子。

〈醫生說句話〉專業兒心醫療團隊 不是只開藥

文/顏正芳

提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心科),大家有時以為這裡的醫師只會開藥,不想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家長,就把兒心科當作拒絕往來戶。

其實,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困擾的孩子,腦部控制行為的能力較不佳,需要長輩和師長協助,以行為修正方法來提升改變動機和發展自我控制力,所以專業的兒心醫療團隊,除了醫師,還需要有臨床心理師、職能復健師、社工,一起來協助孩子和家長。

臨床心理師能針對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困擾的孩子進行個別評估,例如語言、智能、注意力、社會互動、情緒、衝動控制等能力,然後針對能力有待增進的項目,安排個別或團體治療;對於家長也能進行親職技巧訓練,讓家長知道平時如何帶孩子,協助孩子發展好的行為、降低不適應行為,並協助家長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發展調整情緒的方法。

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困擾的孩子是否要接受職能復健,則要看孩子的需求,例如合併語言、肢體動作、自我照顧能力等缺損,職能復健師能針對孩子的個別需求來安排復健治療。社工則能協助孩子和家長處理家庭互動困難、家長在管教孩子遭遇家中的阻力(例如來自長輩或另一方家長的反對)、家長的情緒困擾和管教技巧等,也是兒心醫療團隊中重要的一員。

所以家長不必忌諱帶孩子到醫院的兒心科求診做評估,就讓專業的兒心醫療團隊來幫孩子成長、幫家長安心吧!(作者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營養師提醒〉飲食步步為營 要多用心

文/黃瑞培

身為過動兒的家長,首先宜找出孩子對哪種食物過敏?由於過動與過敏息息相關,若孩子對某種食物過敏,就該敬而遠之,購買時也要注意食品標示是否含有該過敏原成分,才能徹底阻絕過動症的元凶!

此外,市面上許多加工食品:巧克力、糖果、洋芋片、速食麵、奶茶……等,外觀鮮豔、味道甜美,吸引孩童目光與味蕾,卻也潛藏著人工色素(特別是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防腐劑(苯甲酸鹽)、糖、咖啡因或反式脂肪等不利於過動兒的危險因子;家裡最好不要購置這些零食,更要讓孩子養成少吃加工食品的習慣,以免誤觸地雷。

過動兒經常閒不住,難得專心吃完一頓飯,所以給予充足的營養、膳食纖維和水分更形重要,平常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如:鮭魚、沙丁、鮪魚、秋刀魚、核桃、堅果)、深色蔬菜、藻類和水果,可以提供所需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熱量,有助孩子腦部健全發育,也能減少過動行為。

不過,蔬果可能殘留有機磷農藥,亦有誘發過動症之虞,多吃蔬果恐將適得其反!建議避免購買颱風前搶收或連續採收(如:瓜類、荳莢類)的蔬果,盡量選擇當季、有機或網室栽種,或挑實心的根莖類、有外皮(葉)包覆的蔬果;料理前,務必用清水浸泡、連續漂洗,去除蔬果表面的農藥。(作者為營養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