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犯案後行善 專家︰恐防衛機制作祟

2007/08/23 06:00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通緝犯在犯案後出現反向行善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務長郭麗安表示,就心理學層面分析,可能是補償的心理機制,或者是過度使用防衛機制所出現的不健康心理徵象,如果表現出來的徵象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最好求助精神科醫師,藉由藥物治療改善。

身兼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的郭麗安表示,反向行為有兩種層面足以解釋,一是補償的心理機制,當事人為補償自己的過錯,反向從事善事,但這種人通常不會刻意掩飾自己先前犯下的錯,而會坦然面對、以行善彌補過錯。

郭麗安說,另一則是過度使用防衛機制,而出現的雙面人行為,以相反行為掩飾內心犯錯的行為。

而以反向行為掩飾過錯,即心理學所謂的消去反應,此種人需接受專業心理治療。

郭麗安指出,類似有些人做了壞事會到廟宇燒香拜拜,或到教堂向牧師懺悔等,或因衝動買了名牌物品而後悔時出現怪異行為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社會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