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霸凌...精神科專家:穿著、作息改變是警訊
(本報資料照,與新聞事件無關)
〔記者周湘芸/新北報導〕新北市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學生在校遭受霸凌後,多數人不會主動告訴父母,但家長可從學生的服裝穿著、生活作息或飲食等改變提前獲得警訊,若孩子不想以口語表達,親子也可用LINE通訊軟體等方式溝通;至於師長得知霸凌事件,要即時通報並透過專家介入處理,不能覺得無力改變就消極無為。
張自強說,遭言語或肢體霸凌,當事人有時會將責任怪罪在自己身上,或認為自己抗壓力不足。每個人對於霸凌的接受度和感受度不同,若因此產生焦慮或壓力,應趕快向師長或家人求助,不要因為羞於開口或害怕報復,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而造成遺憾。
他指出,近年來多元性別的資訊傳遞快速,性傾向、不同性別被拿來當成霸凌的藉口也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國中、高中時期最容易有模仿效應或惡作劇等。面對「性別霸凌」,受害者可能逐漸對不同性別相處感到排斥或反感,不但會嘗試傷害自己,也可能對霸凌者產生報復心理。
他說,性別平等教育法有針對「性別霸凌」規範,不能因為學生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有不同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