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 牽動小民生計 纏訟夢魘掀民怨
105平均結案日數比較(記者黃欣柏製表)
記者黃欣柏/專題報導
人民不信任司法,除部分判決背離社會外,訴訟效率不彰也是一大原因。
司院數據 民事審結時間高於刑事案
政府及司改團體近年來推動司法改革,大都聚焦在刑事訴訟及冤獄平反等領域,但司法院一項驚人數據顯示,國內民事案件審結時間竟比刑事案件還久,市井小民官司一打多年,有人撐到破產、有人公司倒閉,甚至家破人亡也等不到法院給公道的一天,政府應改善民事訴訟效率,才能讓人民真正有感。
司院統計,去年各地方法院民事訴訟平均結案日數為31.4天,二審平均188天更長,三審39.4天,合計一件案子從一審打到三審約258.8天,比刑事平均需時178.1天高出許多。
其實數據還有盲點,以去年為例,全台各地院新收241萬餘件民事案,其中93.51%是強制執行、調解、保全程序等通常可以較快結案的案件,大幅稀釋了其他6.49%訴訟事件的結案時間。
此外,案件上訴三審,最高法院會視個案情節大小來「排隊」,有時得先排上數月才會分案審理,加上發回二審的比例高,如去年就逾20%民事案被發回,刑事僅9%;同一件官司反覆更審,若該案訴訟標的又正好攸關公司存亡、一家溫飽,對當事人而言恐成無止境凌遲。
一名資深法官指出,反覆更審、曠日廢時的案件,多是因為涉及海商、醫療糾紛、工程營建等專業領域,法官不易自為認定,只好送專業單位鑑定,但從鑑定單位、鑑定方式到鑑定結果,兩造都可能有意見,甚至得反覆送鑑,加上送鑑也常要排隊,導致案件難以結案。
改善訴訟效率 律師:應設專責鑑定單位
律師周武榮認為,民事訴訟的效率,確實也要從鑑定單位著手才能解決問題,目前許多案件都是因排隊送鑑、公文往返而延宕。財經法律專家、律師葉書佑建議,政府或可研議修法成立專責鑑定單位,比照現行交通事故的處理模式,在案件發生後、法院審理前,先由鑑定單位進行通盤調查,可減少排隊時間,進而協助法官快速了解案件全貌,提升整體審理效率。
工程營建訴訟,經常得送專業單位鑑定,也是耗時的官司類型之一。 (資料照,與當事人無關,記者陳文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