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土壤偏鹼含鈣量高、落花生常「黑殼」 農改場試驗展成果
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斗南分場今舉辦土壤管理成果發表會,不僅大幅提升作物產量65%,且「黑殼」發生率明顯降低,果實飽滿,今天發表會引起農民重視。(記者李文德攝)
〔記者李文德/雲林報導〕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2021年推動「農業用微生物產業固本與加值應用技術研發計畫」,針對雲嘉南地區土壤健康與地力恢復,其中發現雲林縣土壤多數普遍含鈣量高,落花生生育容易產生「果莢黑斑病」。農改場斗南分場與北港農民張志郎合作進行土壤管理,不僅大幅提升作物產量65%,且「黑殼」發生率明顯降低,果實飽滿,今天發表會引起農民重視。
有土壤營養師之稱的斗南分場長黃瑞彰指出,雲林縣是全國落花生種植面積最廣的縣市,占全台近8成,但發現雲林地區土壤普遍偏鹼性且含鈣量高,生育過程因為缺乏鎂等微量元素,所以間接導致常看見的果莢黑斑病,影響農民收成。
黃瑞彰表示,因為目前果莢黑斑病尚未有推薦用藥,故此次和北港鎮農民合作,透過微生物製劑來降低罹病率,先利用硫磺粉和有機質肥料進行改良,調整土壤酸鹼值並提高有機質含量,再接種固氮菌與液化芽孢桿菌B40。經過一年試驗後,發現落花生產量大幅提高65%,且果莢黑斑病的發生機率僅有16%。
農改場今天舉辦示範觀摩會,雲林縣副議長蔡咏鍀、北港鎮長蕭美文、北港鎮農會總幹事林翠香等人與上百位農友聚集觀摩,盼透過土壤改善優化,提升作物抗病能力,也創造產量增價。
農民張志郎表示,因為地力問題,如一般慣行農法種植的落花生需要輪作,此次與農改場合作下,利用微生物製劑解決連作障礙,且近期連續來了3個颱風,慣性施肥的落花生紛紛出現結果率不佳、病蟲害、植株不健康等問題,可他的植株都健康,並未造成大量農損。更令人覺得值得的是,每分地成本比慣行農法便宜近10倍,不到1000元,對農民來說是一大福音。
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斗南分場今舉辦土壤管理成果發表會,不僅大幅提升作物產量65%,且「黑殼」發生率明顯降低,果實飽滿,今天發表會引起農民重視。(記者李文德攝)
農民張志郎表示,與農改場合作下,利用微生物製劑解決土壤問題,產量也大幅提升。(記者李文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