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件故意犯罪致死國民法官案 台中地院佔最多
司法院發言人張永宏與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廳長謝靜慧召開例行記者會。(記者吳政峰翻攝)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國民法官」新制今年上路,只要是故意犯罪致人於死的起訴案件,原則上應交國民法官專庭審理,司法院發言人張永宏16日表示,根據統計,新制上路後,已有26案符合國民法官程序,其中以台中地院佔最多,達7案。
張永宏指出,今年截至15日為止,全國共有12所地院的國民法官專庭收案,共26件,其中中院最多,佔了7件,新北地院6件,新竹地院3件,台北地院2件,基隆、桃園、橋頭、高雄、台南、苗栗、屏東、金門等地院各1件。
張永宏以案件類型分析,殺人案件佔了14件,佔54%;酒駕、毒駕致死佔8件,佔31%;傷害致死4件,佔15%。
屏東地檢署偵辦越南移工遭毆致死案,張永宏說明,該案檢察官依殺人罪起訴林姓被告等6人,為目前被告人數最多的單一國民法官案件,該案也是屏東地院首起由國民法官專庭審理的案件。
此外,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廳長謝靜慧16日針對「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重點召開記者會,說明2023年7月1日施行的曝險少年行政輔導先行新制。
謝靜慧表示,少事法第一個修法重點,是明定少年觸法事件在移送少年法院前,警察對少年實施強制處分的正當程序規定,以及「不使用約束工具原則」,以落實憲法對人身自由的保障,及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所揭示少事法是為維護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所設置的特殊保護制度,並符合兒童權利公約第40條關於少年司法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
謝靜慧指出,第二個修正重點是增訂少年事件中被害人程序參與及保護等規定,以與釋字第805號解釋對被害人在少年司法程序權益保障意旨,以及聯合國「犯罪被害人及權力濫用被害人之司法基本原則宣言」及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接軌。
謝靜慧說明,2019年6月19日修正的少事法,刪除虞犯相關規定,設置曝險少年「行政輔導先行、司法處遇為後盾」的處遇機制,為使行政機關有充裕時間整備,訂於2023年7月1日正式施行。期間司法院除瞭解並督促各法院因應新制,亦參與行政機關訂定相關法規、協助少年輔導委員會的建置、專業補強及後送少年法院(庭)機制的研議。
謝靜慧說明,對處於觸犯刑罰法律邊緣而曝露於危險的少年,應優先整合福利、教育、心理等一切行政資源進行輔導,避免過早訴諸司法程序;少年有施用毒品、曝險或觸法行為等個別處遇需求,則要強化新興毒品的檢驗量能、少年施用毒品貫穿式保護處理機制、提供就學或職涯探索、職業訓練及相關補助等就業資源、受矯正教育逆境少年家庭支持服務等具體策略及行動方案。
謝靜慧表示,少年法院與地方政府間每年至少一次定期召開的聯繫會議提案研商,部分法院亦持續關注少年經常往來對象、參與團體,或遭犯罪組織利用擔任車手等詐欺非行態樣的處遇策略,強化與行政機關協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