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毒、賣毒無罪? 「卡痛葉」列管、「恰特草」再研議
「恰特草」有「東非罌粟」之稱,乾燥後像茶葉,民眾不易分辨。(記者陳文嬋攝)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旅居澳洲的鄭姓女子,前年請在台雙親幫她寄送有「東非罌粟」之稱的「恰特草」到澳洲,被依毒品罪法辦,但台北地院日前以「恰特草」非公告列管毒品為由,判她無罪;法務部認為恰特草成分內含二級毒品「卡西酮(CATHINONE)」,理應列毒,為了避免實務見解再有爭議,20日交由毒品審議委員會討論,會中有歧見,決定7月20日再研議;另外,網拍常見的「卡痛葉」則決議列為毒品。
鄭女自稱受紐西蘭前男友所託,先從非洲衣索比亞郵購恰特草,經由中國轉運輸台,再請在台灣的父母幫她分裝,以茶葉名義寄到澳洲,殊不知該批貨品早在中國就被盯上,台、中雙方警察聯手偵辦,成功緝毒,但台北地院以恰特草非行政院公告的毒品,5月間判無罪。
法務部持不同見解,指恰特草的成分中有列管毒品卡西酮,本應屬毒品,判決有爭議,為避免日後再出現類似判決,請毒審會討論是否直接將恰特草列為毒品,惟部分委員認為以成份來看,恰特草就是毒品,何須再次列管,多此一舉,意見未達共識,主席、法務部常務次場張斗輝裁示7月20日早上10點半再次開會討論。
恰特草有「東非罌粟」、「衣索比亞茶」、「阿拉伯茶」等別稱,乾燥後的葉片像茶葉,內含興奮劑卡西酮,結構類似安非他命,一開始施用會覺得精力充沛,藥效退去後出現沮喪、邏輯混亂、消極等症狀。
至於網路熱銷的卡痛葉,食藥署有鑑於國外曾有數十起施用致死案例,函請法務部商討是否應列為毒品,毒審會審議20日後認為,施用卡痛葉可能出現心跳過快、意識混亂、嘔吐、血壓升高、甚至死亡,決議列管,公告為三級毒品。
卡痛葉主要含有影響精神物質帽柱木鹼(mitragynine)等物質,為鴉片類受體的促進劑,濫用有成癮與危害健康的風險,但現未列管,網路賣家均可販售,無法可管
20日除了討論卡痛葉與恰特草,還決議納管其他3類物質,分為「苯基乙基胺己酮」列三級毒品、「氯二甲基卡西酮(CDMC)」列四級毒品、「2-溴-4-甲基苯丙酮」列四級毒品先驅原料,相關法制化作業約在4~6個月完成。
☆少一份毒品就多一份健康,自由時報提醒您遠離毒品☆
美國有人將乾燥後的卡痛葉研磨製成膠囊,販賣出去造成死亡事件。(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