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大師傅利曼 與學子暢談問學的熱情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發現最小的粒子夸克,獲邀到清華大學與學生分享經驗與做學問的態度。(記者洪美秀攝)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清華大學「諾貝爾大師在清華」講座,今天請到發現夸克quark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Jerome Isaac Friedman,已86歲的他,喜歡藝術,個性風趣,他鼓勵台灣大學生,用熱情及認真的態度面對學問和研究,他認為藝術的養份與紓壓,讓他能對物理更專精,鼓勵年輕後輩用熱情改變人生。
傅利曼期許大學生追尋生命中的熱情所在,努力投注其中。「我總是告訴學生,你要選一份週一早上會很高興地去上班的工作,那時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是興趣。」
傅利曼高中主修藝術,每天作畫2、3小時,表現優秀,還曾獲得芝加哥一所美術館的獎學金,但後來放棄藝術學院的入學許可,轉向物理研究。契機就在於讀了一本有關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書,他對書中描寫的物理現象非常好奇,開啟他對物理的研究與熱情。
傅利曼認為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很重樣,他分享說,因對物理的熱情,回到家也在常在紙上塗塗寫寫。這時他太太總會叮嚀說:「傑若米,該好好放鬆一下了。」但他卻回:「我已經在放鬆啦!」展現他對物理的熱情。
傅利曼出生在美國芝加哥,是20世紀初自前蘇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後裔。他的雙親雖然沒受甚麼教育,需辛苦工作維持家計,但對孩子的學習與教育很重視,包括音樂與藝術。可能是受此影響,傅利曼說,「我思考物理或其他事情,浮現在我腦海的都是圖像,而非公式。」直到現在,他仍常作畫,也在家鄉地區性藝廊展出。
傅利曼也說,華人家庭與他出身的猶太家庭都一樣重視子女的教育,這是非常好的,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並從閱讀中學習,尤其重要。
他在學校攻讀物理時,師事當時世界最知名的理論及實驗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費米 Enrico Fermi。費米教授也曾是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指導教授,他認為費米的成就很高,在他門下做研究有壓力,也敦促自己要有所成就。
傅利曼在加州史丹福大學的線性加速器 (SLAC) 進行電子散射的實驗,因為一系列電子對質子並中子的散射實驗,發現比質子中子更為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奠定他後來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研究基礎。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發現最小的粒子夸克,獲邀到清華大學與學生分享經驗與做學問的態度。(記者洪美秀攝)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發現最小的粒子夸克,獲邀到清華大學與學生分享經驗與做學問的態度。(記者洪美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