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下台身影
前總統馬英九。(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彭顯鈞/特稿
卸任前,馬總統一派輕鬆,沉溺在自我評價的高亢,還有更多自認無辜的不甘心,不忘自我捍衛提出控訴與自白。其實,這些都已無關緊要,台灣人民對國家領導人正面期待的無形重擔,早已不放在他的身上。
「卸任總統」的光環,未來將會是馬英九的籌碼與包袱。去年「馬習會」後,馬對「九二共識」更加急切捍衛,力道不遜北京;此舉不只在鞏固自己八年來飽受批評的兩岸政策根基,更在深化與北京之間的「共同語言」,搭建未來可能的舞台。
完全在野的國民黨與馬一樣,心裡都很清楚,未來翻身的機會只剩下「兩岸」。與廣受爭議的「國共平台」相比,馬多了「卸任總統」的頭銜,這或許是馬的優勢;但「前元首」的規格一旦被中國穿小鞋刻意矮化為「前特首」,難再翻身牽連的還有國民黨,這是馬的包袱。
馬與北京不同的地方,在於馬更不希望看到民共兩黨,在「略過」九二共識下,還能有效互動推進兩岸關係,如此等於毀棄馬的過去,還有未來。
馬的侷限,成為北京操作慣用「拉打策略」的機會。即使蔡英文政府宣示站在「中華民國憲法」位置,北京心裡有數,絕不會正面肯定,為了索討更多,也不會改變利用「藍軍」為逼迫制約民進黨政府的支點與工具。
馬做為藍軍唯一的卸任總統,將是北京操作支點的核心。「馬習會」後,習留下「後會有期」的伏筆,北京早在去年就開始把棋子擺在逐步鋪排的棋局裡。
八年來,馬在生活細節的自律不可謂不嚴,四處奔忙不曾休閒,卻也僅止於此;省電、省紙、省水這回事,馬從來不吝於對外展示他的節約。然而,馬沒能明白,這樣並不是人民想要的總統。
馬任內的錯誤與失敗,最嚴重就是「馬王鬥」時,罔顧憲政主義權力分立原則,粗暴踐踏法制,留下檢察總長史無前例遭判有罪確定的歷史紀錄。
另一個就是留下「兩岸包袱」。強拉國會議長下台與強推兩岸服貿協議,其實同在一個脈絡,隱約浮現兩岸存在的一種不敢公開的默契與時間表;中國這八年來,拿到更多的「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籌碼,這是馬留給台灣的危機之一。不過,馬的急切,激起了「太陽花學運」,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未來,馬比誰更有籌碼站在藍軍的中心點。往後,馬依然會繼續吹唱著「九二共識」基調,在兩岸領域裡,追尋屬於他自己想要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