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第三勢力 民進黨既合作又競爭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中)為青年參選人造勢。(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記者陳慧萍/特稿
由「公民組合」衍生的「時代力量」正式組黨,長期以來與民進黨處於微妙關係的「社會進步力量」終於「政黨化」,民進黨做為最大在野黨,能否與新興政黨合作,共同擴大群眾基礎,還是因為互相競奪既有群眾,反而「分散票源」、削弱自身實力,考驗民進黨的智慧。
太陽花學運引發公民參政風潮,林飛帆、陳為廷等學運明星新人輩出,鄉民「婉君」展現強大資訊蒐集能力,比老態龍鍾的政黨還有效快速因應時勢變化,讓民進黨在學運期間一度面臨「邊緣化」危機。
面對公民運動風起雲湧,蔡英文去年五月競選黨主席時,順應時勢拋出「開放政黨」,不但推出「民主小草」計畫,無條件資助素人以無黨籍身分選里長,並史無前例與台大醫師柯文哲合組「在野大聯盟」參選台北市長,結果成績斐然,多名初生「小草」跌破眾人眼鏡,打敗國民黨現任老里長,成功翻轉基層;柯文哲更颳起「柯P」旋風,大贏國民黨連勝文二十幾萬票,不少人認為,民進黨能在九合一狂勝十三縣市,多少受惠於這股「改變成真」新浪潮。
不過,蔡英文「開放政黨」的新思維,黨內不是沒有挑戰聲音,前副總統呂秀蓮就痛心疾首,跳出來大罵蔡英文不提名台北市長候選人是「喪權辱黨」;而民進黨在立委補選初期,一度想循柯文哲模式禮讓陳為廷,也意外因襲胸風波喊停,被基層質疑「打擊士氣」。
對民進黨而言,二○一六重返執政是最大戰略目標,在台灣當前求新求變的政治氛圍裡,適度讓出空間與理念相近的小黨合作,擴大群眾基礎,讓「進步力量」達到國會實質過半,不能說不是理性選擇;只是政治講求實力原則,在協調過程中能否取得最大公約數,避免兩敗俱傷,並非易事,考驗領導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