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星期專論/日本震災啟示錄

2011/03/27 06:00

日本發生重大災難,全世界矚目。世人關切的重點不一,核電廠危機處理、輻射污染擴散、複合災難救援、能源政策調整、經濟復甦步伐、國土永續保安…。災難通常也是突出人性的時刻,就此而言,最令國際社會稱讚的,當屬日本人民面對災難所展現的一流國民素質;為了搶救核電廠而奮不顧身的「福島五十壯士」,特別受到讚揚。

所謂「福島五十壯士」,是指發生災變的福島核一廠約三百位工作人員,為了核子反應爐免於失控,以五十人為一組輪番進行搶救工作。他們暴露在高輻射的危險環境,不惜犧牲個人性命力挽日本免於浩劫,受到世人英雄式推崇。

核電廠員工按專業倫理,應力保複雜的系統安全運作,並於發生緊急狀況時有效處理,其角色有如身兼噴射機駕駛員與消防隊員。不過,由於各國核電廠事故不斷傳出,其表現不免受到質疑。美國最受歡迎的動畫情境喜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就把擔任核電廠安全檢查員的一家之主荷馬(Homer)嘲諷刻畫為漫不經心、妄自尊大的懶惰蟲,與其職務極不相稱。

「福島五十壯士」在危機中成為核電廠從業員典範,發揮敬業、無私、紀律等特質,兩度獲得普立茲獎、曾任《紐約時報》東京分社主任的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在該報專欄中,即以日本傳奇性的「忠犬八公」相提並論。八公每天傍晚到車站迎接主人,即使一九二五年主人驟逝之後,牠一仍舊貫,彷彿主人終將歸來,直到十年後自己死去。八公被視為忠誠、敬業的象徵,製成標本存放博物館,豎立銅像,並拍成電影《忠犬小八》。「福島五十壯士」甘冒危險,捨己為公,反映了盡忠職守、不貪生怕死的武士道精神,於災難中自然表現。

擴大言之,日本社會臨危不亂,表現極為堅忍、有序、理性、沉著與相互扶持,普遍獲得世人讚賞。相較於其他國家發生災難時的慌亂,甚至趁火打劫等醜陋場面盡出,日本高水準的國民素質,透過新聞媒體即時而密集傳播,讓世人見識了日本社會的文明程度。

日展現一流國民素質

堅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日文「我慢」的這一社會特質發揮之下,日本人民面對災難時表現自我克制,絕少抱怨,且盡可能不給別人帶來麻煩或困擾。於是,世人看到:災區收容所內仍自動自發做好垃圾分類,廁所整潔如常,災民排隊依序領取食物、飲水、打電話;東京的上班族排隊十小時等候計程車,塞車的路上絕少超車或亂按喇叭;一般人所準備的救生包一定標明姓名、地址、聯絡方式,以免出事增添他人更多麻煩。

生命共同體的群體意識也在災難中展現。位處火山、地震、海嘯頻傳的日本,在形成面對災難的宿命及萬全準備的同時,凝聚了堅強的休戚與共意識,並且經由紀律與團結,實際融入社會生活。有如世人所見:地震一經發生,大學等公共設施立即開放「歸宅難民」或受困難以回家的人休息,電話公司提供公眾免費電話應急,超商、超市協助發送救援物資,甚至電視台也為新聞而停播部分節目及廣告。

誠然,日本社會這種克制而不給人帶來麻煩,以及重視群體的特質,並非沒有負面效應。同樣有如國際社會所詬病,日本內閣在整體救災表現不及格,資訊不夠公開透明尤受指責;福島核一廠所屬的東京電力有掩飾狀況的情事,這次高級主管更激起民怨,其危機處理能力有如《辛普森一家》的荷馬。

日本社會上述令人稱道的國民特色,在台灣逐漸凋零的「多桑世代」其實也可以找到痕跡。日本當年雖實施殖民統治,台灣人卻首次有機會接受普及的國民教育。出生為日本國民、青少年時期受日本教育,如今是許多台灣人的父祖輩,且仍可使用日語的「多桑」,當年因生活教育強調誠實、衛生、守時、紀律、禮節、守信、公德等信條,使他們普遍具備現代國民素質,或所謂「日本精神」。

以克制自己、不給別人製造困擾的「我慢」為例,這原是現代國民謹守群己分際的基本修養,也是尊重自己、敬重他人的表現。「多桑」世代所受「修身」教育,「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盡力」、「舉止有禮安靜、不吵鬧喧嘩」、「不找他人麻煩」,乃至於「減私奉公」,都是融入生活、表現個人教養及成熟的具體守則。可惜這些國民素質,在戰後隨著教育及社會丕變,不但不受重視,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

許多台灣人不解,戰後的教育也有「公民」課程,何以教導不出現代化的國民氣質?問題應在教育內容及實踐。就內容來說,「公民」在培養現代化公民、增進公民意識,守法守紀服務等公民德行也包括在內,但較側重權利義務關係。「修身」強調個人生活管理、人格培養及正確掌握群己關係,明顯注重德育或倫理修養。實踐與否是兩者最大差別,尤其戰後「公民」教育受政治因素及升學主義影響,流於形式,近年更淪為聊備一格。

台應找回「多桑世代」價值

屬於「多桑世代」的李登輝前總統對此有鞭辟入裡的觀察:「日本式的教育…重視人格、精神層面的教育,重視倫理關係,培養孩子誠實、正直的操守,要求遵守法律、秩序,公私分明。戰後的教育不能說不重視這些,但是缺乏實踐精神,教育常淪為政治口號,教科書所教導的與現實社會差異極大,學生無所適從,反而成為『雙重人格』,養成投機取巧、奔走要寵的習性」。

「日本精神」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台灣要培養高水準的國民素質,需要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把這些曾經存在台灣社會的日本特質,透過國民教育發揚落實。

(作者盧世祥,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政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