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星期專訪》崑濱伯︰台灣農業需要出路 不是死路

崑濱伯(記者王涵平攝)

崑濱伯(記者王涵平攝)

2010/02/01 06:00

記者黃以敬/專訪

兩岸ECFA談判即將登場,中國長江米會不會成為台灣人的盤中飧?

「做田的,一生就是靠天吃飯、靠雙手討生活,但政府不能把農民的飯碗打破」,台灣最基層、但也最具代表性的農民典範崑濱伯,雖然一生寫照誠如家中高掛的「雷火光照、向天奮鬥」對聯,但面對中國農產品、工業商品壓境台灣的壓力持續擴張,忍不住拉高嗓門疾呼,「台灣農業需要的是出路,而不是一條被迫要面對低價傾銷競爭的死路!」

記者問:針對ECFA談判,政府雖保證不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但中國國台辦日前強調「兩岸經貿必須對等」,台灣基層農民如何看ECFA及影響性?

崑濱伯答:政府雖說不開放,但誰知道政府有無魄力對抗中國的壓力,就算中國表面同意暫時不來,但大家都知道中國一張嘴很會說,未來是否也不來?根本沒人敢保證。

台灣農業知識高、品管標準很高、農藥規範嚴格,但中國農產品誰知道品管如何?土壤及農藥的污染,誰能把關?一旦低價進入台灣,消費者根本無從辨識。

中國經濟滲透 對台傷害更大

兩岸若貿然簽ECFA ,政府高層也許會開心,流淚的卻是台灣廣大農民,最後只怕簽約的政府高層也會哭;就像「煮豆燃豆萁」,不是只有豆子哭,豆萁最後也會被燒成灰,台灣恐會官、民兩敗俱傷,贏的只有中國。

對岸沿海裝飛彈,如果打飛彈,會有國際制裁制止,但是中國透過ECFA經濟手段向台灣滲透、衝擊,對台灣傷害更大,台灣人怎麼死的,國際根本無法介入、沒有制衡力量。

就像未開放,中國農產品走私貨已很嚴重, 例如中國香菇早把台灣香菇打得很慘,一旦開放,台灣貨更不用活了。又像台灣毛巾業被中國低價毛巾嚴重衝擊,估計已讓台灣毛巾業一百多億元的年產值跌掉八成多。台灣農業必須小心,不能成為下一個毛巾業?

台灣農業已是一貫作業且建立品牌,芳榮米、中興米,從栽種到品管有良好產銷制度,如果未來台灣人都買便宜傾銷的中國米,或是因中國米品質不好而乾脆不吃米,對台灣農業都是傷害,不僅害到農民,甚至連農藥商、耕耘機、烘稻機、育苗業、米廠都會受波及傷害,未來沒人願意種田,國家勞動力也會被閒置,延伸衝擊的範圍,恐怕不是現在官員可以想像的。

問:對於簽署ECFA,政府是否已清楚說明內容?是否徵詢農民意見?農民能了解其中利弊?

答:根本沒有農民能清楚知道ECFA是什麼?從政府到農政系統,沒有清楚或系統性地向農民說明,哪有說明會?公聽會?恐怕連官員自己都不清楚ECFA效期多久、影響多大?

只有我上次開記者會對ECFA表示質疑及擔心,農委會主委才派南部一個官員來說明,保證八百三十多項農產品絕對不會開放,甚至拿烏紗帽來保證。

但我可以見到官員,全國約七百萬農林漁牧的基層產業勞工要聽誰說明?對ECFA,政府似乎都只「說好不說壞」,讓人無法信服。

我農業內患多 竟還引外患來

加上中國一向鴨霸的態度,農委會主委哪能保證,萬一主委換人,中國如果不妥協,馬政府又能怎樣?中國一向強勢,把台灣吃得死死的,政府談判是談不贏中國的。

事實上,中國國台辦官員這兩天才又強硬說「兩岸經貿往來要對等」,擺明就是中國農產品要進台灣。農委會主委的意見能敵過中國國台辦?能敵過總統府堅決要與中國簽約的政策?

問:政府說ECFA可以讓台灣農產、工業商品賣到中國,中國廣大市場將會是台灣產業的希望,農民如何看待?

答:政府天天說簽ECFA是要讓台灣貨品有出路,但也要中國真的願意買,只是一張嘴說要買,卻反而要把中國貨賣到台灣來,這種說法根本無效。

就像台灣柳丁,中國說要大量採購,但事實上中國也有柳丁,採購量不如預期,賣到中國的價格也不如預期的好,反而中國農產品賣來台灣的更多。

媒體就報導過,中國進口農產品開放比例從八十九年的二十三.一七%,到九十九年已達六十二.二六%;甚至官方統計也顯示,中國農產品賣來台灣的比台灣出口賣到中國的多,兩岸貿易逆差估計近三億美元。

還有檢疫問題,台灣較有規範、要求清楚標示,但中國農產品的規範何在?像三聚氰胺毒奶,台灣消費者能到哪求公道?各國貨品要進日本很困難,但日本還是吃到中國賣去的水餃吃到中毒,台灣又要怎麼管。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稻米栽種有兩期,一期稻作二月播種、六月收成,二期稻作七月插秧、十月收割,且只有濁水溪以南部分地點栽種,但中國地廣,從南到北都會產稻米,所有農產品不僅產量大且產期長,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對台灣農業威脅甚大。

越南米便宜但米質不好,無法取代台灣米,但中國產地多且產期長,隨時都可賣來台灣,例如金門離島,目前就多是吃中國米了,因為較便宜,根本擋不住。

問:政府一再強調ECFA簽署有急迫性, 但以第一線農民觀點來看台灣農業,是否有哪些農業問題更急需解決?政府有哪些工作應該先做?

答: 台灣農業「內患」已很多,政府急簽ECFA,是要引更多「外患」進來。就像台灣南部缺水問題,水庫沒水嚴重影響農作,很多農民都沒水可種田,有人休耕半年都沒事做,又傳出水庫有污染,政府也似乎都束手無策。

更離譜的是,現在政府對於休耕的田,農委會補助四萬五、水利署又補三萬五,八萬元補助休耕田,竟比耕種的田還多,雖說是獎勵不用水,但這等於政府鼓勵大家不要耕種,會導致農民都不願做勞動生產的工作,甚至有人刻意買農田,不種而來領補助,目前台灣休耕的田地,已跟耕地面積一樣,一比一了。

此外,台灣一年生產一百五十四萬噸糙米,國人消耗量一百三十六萬噸,勉強自給自足,但吃米人口在減少,每人每年吃米的數量大減,已不到五十公斤,相對地,進口穀物大幅成長,已佔了整體三成以上,政府應該鼓勵國人多吃台灣米,國人如果常吃進口穀物,或是習慣吃中國米或低價蔬果、食品,對台灣農業會是長期的放棄,政府應該想想辦法,提升國人對台灣農業的價值感。

政府總是嫌台灣農業佔GDP產值比例太低,農民、農業都不夠受重視,農政官員出去談判也根本不被重視,其實農業不僅是立國根本,還有水土保持、減碳功能。政府急著要跟中國簽ECFA之前,應先真正認識台灣農業的需求,請先看看台灣雙腳踩在田地的農民們,有更多更急的問題需要政府解決。

提升農競爭力 比靠補助實在

問:政府也說過ECFA簽了後,要準備三百億基金對受害產業補助,對農民有幫助嗎?可以協助台灣農業延續?

答:補助絕不是辦法,農民要的是靠自己生活,靠自己做下去。沒意義的一直補助不是辦法,政府也不可能長期養廣大農民,政府沒有那種財力,這也不是農民要的。

台灣人一向靠天吃飯、靠雙手掙飯吃,這才實在,政府應該是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只會發錢補助是會讓人懶惰,國家的整體勞動力會被閒置、消耗掉。

近年失業率升高,很多年輕人失業,還可以回家種田,政府要輔導失業人口轉職工作,可以思考農村再生、去訓練這些人力,重新利用台灣的土地。不是像政府目前拚命發每天八百元的臨時工方案,短期拚命發錢,卻可能導致民眾勞動的精神反而消減,這是看短不看長。

有研究單位統計,ECFA簽署後,受害產業勞工可能是受益勞工的兩倍,未來政府要靠發錢去解決ECFA對廣大台灣農民或勞工造成的衝擊,只怕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政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