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住中國壓力 「立陶宛贏了」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瑪竇2021年11月率團訪問台灣。(歐新社檔案照)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立陶宛在二○二一年因拒絕在台灣問題上聽從中國指揮,受到中國前所未有的打壓,包括經濟報復和外交關係降級,但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瑪竇強調,立陶宛成功頂住北京施壓,贏得這場較量,為其他國家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提供一種範例。
立國議員:為他國提供範例
「美國之音」(VOA)中文網五日報導,立陶宛二一年五月率先退出中國倡導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十七加一」合作機制,同時十一月又允許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台灣代表處」,是台灣在中國邦交國中第一個以台灣冠名的駐外機構。北京之後開始全方位打壓,除了經濟制裁,還召回駐立大使,將大使館降級為代辦,並迫使立陶宛駐中大使等官員離開中國,企圖以儆效尤。
馬瑪竇向VOA表示,中國最初打壓立陶宛,是想以閃電戰展示北京的力量,結果出乎意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七月中在我們這裡舉行峰會,而我們的經濟在中國制裁後的一年半中成長四十五%」。立陶宛現在並不急於與北京改善關係,反倒是北京不得不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設法讓中國大使返回維爾紐斯。
談到立陶宛敢在台灣問題上對抗北京的原因,馬瑪竇歸因於立陶宛從蘇聯獨立的歷史,以及反抗莫斯科強權的傳統,當然還有立陶宛人的價值觀,「我們不會因為中國市場而出賣自己,也不會為了向中國市場出售產品而說什麼都沒有發生」。
此外,中國近年來的「戰狼」外交也讓立陶宛人感到不滿,讓他們聯想到莫斯科過去的欺凌行徑。他提到二○一九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當時中國外交官發起一場抗議活動,對抗立陶宛人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集會,讓立陶宛人看到中國的霸道,開始對中國有新的看法。
長遠來看 最大贏家是台灣
立陶宛學者另指出,允許開設「台灣代表處」的決定,也迫使歐盟停止躲在「毫無意義的外交辭令」背後。馬瑪竇說,立陶宛很清楚支持台灣會失去很多,但不會向中共妥協,因為這不符合其國家利益,「長遠來看,這裡發生的一切,最大贏家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