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組無人機國家隊 關鍵問題待解決
我國軍用軍規、商規發展情形比較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政府建構「國防自主」能量,正籌組「軍用商規」無人機國家隊,預計今年七月完成五款偵查用無人機小批次試製作業後,再以選擇性招標方式量產三千餘架無人機。資深產業界人士昨指出,此事對「無人機國造」奠基有所助益,但考量我國廠商規模,其產能可否滿足三千架無人機量產工作?總經費如何妥善運用?商規產品如何滿足國防需求?都務必釐清。
經濟部於去年底發布一則攸關「軍用商規」無人機的公告,共有九家國內廠商獲得「目獲型無人機」、「微型無人機」、「艦載型監偵無人機」、「陸用型監偵無人機」、「監偵型無人機」等五款機型的系統整合主導廠商資格,今年初則遴選防禦系統整合主導廠商。根據政府規劃,我國「無人機國家隊」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成形,三千多架「軍用商規」無人機預計於明年交機。
據了解,「軍用商規」無人機將用於偵蒐用途,不會掛載武器;相關人士表示,生產「騰雲」、「銳鳶」等多款軍用無人機的中科院,雖未參與「軍規商用」無人機產製工作,但仍扮演關鍵技術移轉與指導角色,預算與整合工作則由經濟部主責。至於「軍用商規」的「無人機國家隊」總預算規模,雖外界有五百億元的推測傳聞,唯相關單位皆未證實。
資深軍工產業界人士分析,政府為「無人機國造」開了門,為整體產業奠基有所助益,但仍有數個關鍵問題待解決。首先,我國無人機廠商規模多不大,廠商產能攸關成敗,能否於有限時間內滿足三千餘架量產需求將是關鍵;其次,現今無人機政策看似「畫大餅」,但整體預算如何運用?原型機出爐並進入量產階段時,是否依「採購法」招商?都須逐一釐清。
相較於朝「偵打一體」目標研製的「軍用軍規」無人機,「軍用商規」雖限於偵查工作,但產業界人士說,這批無人機的主要用途仍屬國防範疇,且每個兵種需求皆不同,國防部與廠商之間如何協調,使無人機確實貼合國防需求,戰時能否與軍用無人機、其他軍備密切配合,將是政策執行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