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居住正義 陳時中:社宅以人為本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前右三)參加社會住宅政策座談會,,強調照顧民眾最重要。(記者田裕華攝)
〔記者何玉華/台北報導〕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昨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簡稱「住盟」)等多個民間團體座談,他回應民團所提五大訴求說,概念都很相像,唯獨以「輪候制」取代「抽籤制」,他認為各有利弊,還要再討論;陳時中強調,社宅需由地方管理、以人為本、量能付費。
住盟召集人、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表示,已向主要參選人發出邀請,日前拜會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陳時中則主動表達拜訪辦公室交流意願;至於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還在等待回覆。
住盟提出社會住宅中央地方都要蓋、開發商獲利回饋、量能付費、不能一市兩制及「輪候制」取代「抽籤制」等訴求;對此陳時中說,彼此概念相像,其中「輪候制」有明確的排序等候名單,對政府可以形成壓力或預算不會被擋,這部分可用自治條例來約束,但在公平性上,不一定比「抽籤制」好。
輪候制、抽籤制各有利弊 再討論
他說,「輪候制」最大的好處是清楚的排序,讓等候入住的民眾先有準備,知道何時可入住、可入住區位等,有利生活起居、工作等安排。
陳時中說,他的青年社宅政策從量、質、價三方面著手,量的目標是讓北市社宅總數達到五.七萬戶,其中四萬戶由政府興建、一.七萬戶採包租代管;目前已完工一.一萬戶,九千多戶規劃中,九千多戶興建中,一.一萬戶須從找地開始努力;包租代管預計直接包租民間住宅兩千戶,並每年新增兩千五百戶,四年共一萬戶,加上目前的五千戶,總計一.七萬戶。
陳時中認為,「量能付費」的概念是從需要的人角度思考,以使用者的基本能力及收入水平來訂定收費標準,他個人傾向「量能付費」,以人為本,能照顧民眾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