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蔣氏銅像存廢
中正廟每天儀隊交接的演出其實可以保留,當做觀光賣點,但是整個儀式應該移到自由廣場的入口牌樓前來進行,彰顯捍衛自由的表達。(中央社)
記者鄒景雯/特稿
行政院促轉會最近公布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主張將移除蔣介石銅像,列為首要項目,引起了正反意見的討論,其實,保存威權遺跡的本身,是提供歷史記憶,促進歷史反省的重要載體。使其消失,未必即是轉型正義的唯一選項,端視我們的社會是否時刻保有充分歷史學習的認知與行動。
基於對台灣人一路走來總是在現實處境下尋求創造新途的信心,中正廟的用途確實應該更活化,至於那座銅像如果繼續保留,我們絕對有能力使之成為最佳的教育現場。
事實上,中正廟的轉型,早在二○○七年已經做過初步啟動,當時牌樓上,原本是「大中至正」,陳水扁總統下令移除,改為「自由廣場」,時隔十四年後,促轉會要進一步探討中正廟的問題,格局應該更宏遠,不僅僅是在圖騰層次建立象徵意義而已。因為,中正廟之所以成為台灣威權時代的總代表建築,正因為它是以帝王陵墓的規格,為蔣介石所打造,其存在,正是記錄台灣曾經走過獨裁歲月的活字典,既然如此,蔣氏銅像做為中正廟的核心,這代人怎麼可以反而湮滅物證呢?
台灣民主化以來,拆除蔣介石銅像的行動,早就在大家的生活中不斷的進行,包括從機關、學校、街頭,所有日常的周遭,「去蔣化」的儀式性工作,業已完成。僅僅保留中正廟裡面的蔣氏銅像,就如同我們沒有拆掉清國時代的北門,日本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是一樣的道理。前者已經成為古蹟,後者是總統府,現在的最高權力中心,可見過去的已經過去,它仍是台灣的一部分;在這些既有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去分辨,不僅可以穿梭在台灣的不同世紀,發現各個脈絡的殘餘與並存,更可以累積出台灣更多元民主的未來。
不過,不移除這座應該是最高聳的蔣氏銅像,要使其回歸歷史的一部分,而不淪為威權崇拜,當然要有配套,最起碼該調整的就是:每天衛兵交接的演出其實可以保留,當做觀光賣點,但是整個儀式應該移到自由廣場的入口牌樓前來進行,彰顯捍衛自由的表達,而不是過往一向從巨大的銅門走出,在銅像前操演,形同「守墓兵」的不佳安排。
按照程序,促轉會提出建議方案後,接續將展開法制面的檢討,才會提交到行政院定奪;與其日後被打回票,增生無謂的延宕,促轉會現階段很有必要聆聽異議,多做社會對話,先周延決策,才有助於達致國民共同信守的轉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