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遷建他山之石》美澳國會大廈 莊嚴遼闊
美國國會大廈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國會山,兩百多年的歷史建築,莊嚴宏偉。(路透檔案照)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放眼世界各國知名的國會殿堂,美國與澳洲國會均以「都市規劃」的方式,在城市制高點設立國會大廈,反觀我國的立法院是由學校建築轉變成為國會,與其他各國相較,則屬罕見。
立法院隨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後,於一九五○年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第一屆第五會期第一次會議,直到一九六○年遷入中山南路現址。
立法院議場則是在一九六○年動工,兩年後啟用,外觀簡潔、立面對稱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表面覆滿白色的二丁掛面磚,隨後的數十年,陸續在鄰近地點興建或租賃建築物成為立委研究會館,缺乏整體規劃。
比較美國國會、澳洲國會均以「都市規劃」方式在城市制高點設立國會大廈,占地面積遼闊,整體周邊都市設計皆圍繞著國會而建築;德國聯邦議院則是在兩德統一後,修建過去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帝國國會大廈,成功活化為現代化藝術設計的綠能建築。
鄰近的日本、韓國,兩國國會議事堂分別落成於一九三六年與一九七五年,均是參考歐美國家的國會以及本國憲政特色所設計的當代建築。
澳洲國會大廈位於首都坎培拉,一九八八年五月啟用,也是位於城市制高點,占地面積遼闊。(彭博檔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