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九三? 軍人節
記者鄒景雯/特稿
今天是九月三日,行之有年的軍人節,蔡英文總統依照慣例在上午主持中樞秋祭典禮。做為一個主權國家,需要有捍衛人民與領土的武裝力量,再加上我們國家的處境特殊,更有必要對軍人這個職業給予尊崇,因此有軍人節並舉行紀念活動,應該是件毫無異議的安排才對,但是為什麼是「九三」?
在討論九三做為軍人節適當與否之前,相信不少國人恐怕連九三的由來都不清楚;也因為一知半解,因此因循習慣,不察箇中的荒謬,從而失去歷史感。一個缺乏共同歷史的民族,恐怕很難組成擁有未來的國家,於是值得在這個時刻嚴肅看待並窮究。
台灣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陸海空三軍統一的軍人節?沒有太久,是一九五五年,也就是六十三年前。哪一日不好挑,何以挑上這一天?原來「中華民國」在國民政府時代,也就是一九四五年通過了決議,自一九四六年開始每年的九月三日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而一九四五年的九月二日,日本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與同盟國簽訂了「降伏文書」,「中華民國」因此自九月三日起放假三天慶祝。換言之,蔣介石政權逃到台灣的若干年之後,之所以擇定九月三日為軍人節,背景緣由在此。
不僅如此,九三軍人節明訂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第五條,當天依國防部規定放假;總統、五院院長等中央政府要員也要到忠烈祠去弔念陣亡將士。這個儀式行之有年,大家也習以為常,但是在轉型正義當道,促轉會並已成立的今天,難免讓人想問:這天,日本向同盟國簽下投降文件,當時台灣仍在日本治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一九五一年在參院聽證會上亦證稱:在法律上,台灣仍然是戰敗的日本的一部份,因此二○一八年的今天,我們若沿用九三做為軍人節,會不會違和感太大了一點!
前幾天,才過八二三砲戰日,當天,蔡總統為了接見美國在台協會(AIT)新任處長酈英傑,因此未安排到金門的行程,而是在臉書上傳歷史影像,並配上感謝八二三戰士犧牲奉獻的講話,然事後,國民黨有些借題發揮,民進黨高級黨工也有些不當發言,民進黨縣議員陳滄江並因此退黨、退選,這個過程實在非常可惜,錯失了一個國內對話的契機。
其實,平心而論,若要論台灣的軍人節,「八二三」這天遠比「九三」要更適當多了。至少,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始的一連串中國解放軍對金門馬祖的砲擊行動,是發生在目前台灣的國境之內,並且有台灣住民所組成的軍民共同參與的戰事;這場被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的苦戰,毛澤東的目的在要求「蔣軍」自金馬撤退,美軍自台灣撤退。當年如果沒有守住,下一步共產黨就要「解放」台灣和澎湖列島,同時,毛澤東也在藉此測試美國保台的決心,因此,從各種角度看,這次砲戰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來說,當然具有不容抹煞的歷史價值。最起碼,六十年前,不分族群的台灣人父祖多被迫一起遭遇了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是我們共同的記憶,怎不珍貴?尤其,當年國民黨政府還知道要率軍抵抗中國共產黨的來襲,此一不降的意志,如今安在?民進黨此時豈不更該加以「紀念」一番?
今天的台灣,絕對需要軍人節,但究竟要選哪一天來表示敬意,我們應該找到一個更能團結彼此的方法,這件事情,請政客退位,讓政治家出來展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