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台灣」務虛務實六十八年
「台獨」從完美主義走到務實主義,有蔡英文的陳述,有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後在立法院確認。李登輝稱許賴清德很勇敢,說出堅定的信仰。圖為賴清德(右)上月24日前往翠山莊,向前總統李登輝(左)請益。(記者簡榮豐攝)
過去六十八年,台灣或「中華民國」這塊招牌的困境,可以簡化成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老大,開始叫你不要跟某人打架,但等你不想跟那人打架了,他又說相安無事就好,不要跟那人「說再見」。
從黨國戒嚴統治,到民主化後人民作主,台灣都在這種困境中掙扎,為求獨立生存,不斷從務虛到務實,最重大的有三次轉折:
蔣介石敗退台灣,卻自命中國法統,高喊反攻大陸,美國叫他死了這條心,到一九五八年,他終於改口,光復大陸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保證沒有美國同意,他不會反攻,這是以反攻之名,行不反攻之實。
一九七一年,「蔣介石集團」被趕出聯合國,「代表中國」的神話破滅,斷交有如雪崩,蔣經國開始「革新保台」,並從務虛轉向務實,以實質關係填補外交關係,以「非官方」之名,行實質「官方」關係之實。
「台獨」完美主義 走到務實主義
民主化之後,李登輝主張與中國是對等政治實體,乃至國與國關係,美國卻改口要求,台灣不能對中國說再見;民進黨被稱「台獨黨」,執政後依黨綱決議文,以務實態度宣稱台灣「已經」獨立,不必再宣佈獨立,那是以「中華民國」之名,行「台灣獨立」之實。
「台獨」從完美主義走到務實主義,有蔡英文的陳述,有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後在立法院確認。李登輝稱許賴清德很勇敢,說出堅定的信仰,但完美主義的台獨未必滿意,而黨國殘餘仍務虛的夢幻海棠依舊,對如此務實叫罵不絕。
蔣介石的以務虛代表中國對內欺騙,並做為戒嚴統治的藉口,但他們父子轉向務實,與本土派的務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保障台灣的獨立生存。
「務實台獨」論述 黨國殘餘抓狂
兩蔣的務實已經是過去式,兩蔣的黨國殘餘對「務實台獨」論述仍抓狂,只證明他們不理解、不接受民主的價值,不願面對務實的「台灣獨立」開始於蔣經國的「中華民國台灣化」的事實。
少數聲音很大、自命正統的海棠派,對民進黨及賴清德陳述的批判,主要是因為對三個概念的誤解與混淆:
第一,「美國政府不支持台獨」:這句話是季辛吉與尼克森對周恩來的最原始保證,他們與周恩來的諒解,美國官方不支持在美國的台灣獨立「運動」,並以彭明敏教授為指標性人物。
當年周恩來相信蔣介石不會搞「台獨」,而台灣內部也不會有「台獨運動」,「因為」蔣介石有軍隊可鎮壓。但他們未預期台灣會民主化,台灣人會執政,也會主張台灣獨立存在,與中國不相隸屬,這是政府的政策,並不是美國承諾不支持的「台獨運動」。
第二,「中華民國台灣化」:美國外交官在一九七○年代初期便預言,蔣介石去世後,「中華民國」會開始「台灣化」,甚至揣測到一九八四年,「中華民國」的稱呼可能已消失。他們認為,不需要美國鼓勵,台灣會自然演變出與中國「不同的軌道」。民主化之後,務虛的「中華民國」自然走向「台灣化」。
蔣經國被迫務實 開始「台灣化」
第三,民進黨「掏空中華民國」,搞「去中華民國化」:這是國民黨被選民淘汰後說的最大笑話。「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已被「朱毛匪幫」掏空、被蔣介石輸光,一九七一年在聯合國又被趕走,才迫使蔣經國務實,開始「台灣化」,如果說那是「去中華民國化」,帳要記在蔣經國頭上。
各國獨立或建國過程不盡相同,台灣的特殊背景,被迫走不完美的民主演變,而不是理想派想像的「制憲、正名、公投、入聯」那樣完美。已故外交部次長楊西崑一九七一年向美國大使馬康衛所提的「宣佈獨立」模式,台灣應制憲、成立新國會、公投、以「中華台灣共和國」新政府名義,宣佈與中國互不相干,也是明確做法。
確保台灣、中國互不相隸屬狀態
楊西崑論述是在民主化之前,在當年是最完美的「宣佈台獨」模式。但受制於客觀環境,完美常被迫妥協,暫時接受不完美。台灣六十八年便處於務實、不完美的獨立狀態。
但不論是理想主義的台獨,或是務實主義的台獨,兩者有共同的第一步:確保台灣與中國互不相隸屬的狀態,獨立生存在國際社會。這也是當前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底線。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