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星期專論》「自由的滋味」得來不易

    倡導台灣正名制憲的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16日出席「《自由的滋味》、《逃亡》重版紀念」簽書會活動。(記者簡榮豐攝)

    倡導台灣正名制憲的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16日出席「《自由的滋味》、《逃亡》重版紀念」簽書會活動。(記者簡榮豐攝)

    2017/04/23 06:00

    ◎盧世祥

    一九六四年九月,台大教授彭明敏與學生謝聰敏、魏廷朝提出〈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當局逮捕。五年多之後的一九七○年元月,被二十四小時監視的彭明敏突然出現在瑞典,且得到政治庇護,國際為之轟動,蔣家政權顏面盡失。後轉往美國的彭明敏,一九七二年出版英文傳記《自由的滋味》(A Taste of Freedom ),三年後中文版問世。不過,《自由的滋味》對逃出台灣的過程並無交代,直到二○○九年《逃亡》一書出版,這一「謎樣的事件」細節,才終於為台灣社會所知。

    台灣人政治啟蒙經典之作

    《自由的滋味》與《逃亡》近日重新出版,仍吸引許多讀者前往發表會,熱情粉絲獻花,等候簽書者大排長龍。這兩本書至今受到重視,自有道理。《自由的滋味》是許多台灣人的政治啟蒙經典之作,它用字淺白,敘述生動,觀察深入;讀者從作者遭遇及所見所思,進入台灣近代史,瞭解日本時代及戰後二二八、白色恐怖的種種,這塊土地及人民被壓抑的往事盡在書中。這是黨國當局不願台灣人民讀到的歷史真實版,讓許多人從戰後大中國史觀的洗腦中覺醒。

    《自由的滋味》還可連結到另一本戰後台灣史及政治啟蒙經典,亦即葛超智(George Kerr)著《被出賣的福爾摩沙》(Formosa Betrayed)。原來,彭明敏神奇地逃離台灣之後,經出版商安排,一九七一年夏天,彭明敏與葛超智在舊金山灣區一家別墅,由彭口述,葛筆錄,再核對事實,合作完成英文《自由的滋味》;次年出版後,受到紐約時報等各方好評。中譯本後來出現,在戒嚴時代的台灣,諸多版本私下流傳。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權威、曾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的賴世和(Edwin Reischauer)對《自由的滋味》評語最畫龍點睛:「這是一個令人入神的故事。它藉個人的生涯,把『台灣問題』的真髓,描述得比任何學術專著更淋漓盡致。它明白指出『台灣問題』是從一千二百萬台灣人過去的體驗、當前的感觸和對未來的願望,應運而生。這些台灣人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蔣家國民黨政府中間,被外界遺忘了。…讀來不能不令人期盼、也不能不相信這些既馴服又似不太馴服的台灣人,有一天必將在這地球上承繼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席之地。」

    精彩逃亡故事足可拍成電影

    不過,由於《自由的滋味》未交代彭明敏逃出台灣的細節,各種傳說紛紛出籠;二戰期間在日本長崎被炸壞左臂的當事人還曾玩笑地告訴訪客,他是「用一隻手從高雄划船到香港」,增益了各方對此事的揣測。除了「搭漁船偷渡」的想當然耳,流傳最廣的謠言,是由美國官方協助從當時駐有美軍的台中清泉崗基地搭機出境。

    這一謎團,二○○八年「國際救援與台灣民主發展」國際研討會中,曾協助彭明敏逃離台灣的關鍵外國義人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宗像隆幸、阿部賢一等人出席回顧往事,真相於四十年後才漸為人知。次年,《逃亡》出版,對抗當局、智鬥特務、縝密計畫、義人相助、秘密聯繫、有效執行、變裝易容、驚險通關…各項細節由彭明敏娓娓道來,這一足可拍成電影的精彩逃亡故事,才終於完整呈現。再過兩年,唐培禮的《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Fireproof Moth: A Missionary in Taiwan’s White Terror)英、中版本相繼出版,提供參與其事的美國傳教士角度,不僅有神學思辨的高度,也使過程的描繪更為周全。整體而言,有如另一參與者唐秋詩(Judith Thomas)所說,其間困難驚險,也趣味十足,但「直到任務順利完成,蔣家政權仍一無所知,才是整個事件最有意思的。」

    這次《自由的滋味》與《逃亡》重新出版,彭明敏強調,旨在提醒並鼓勵年輕世代,台灣有很多要事尚待努力。具體而言,〈自救宣言〉所楬櫫的原則,雖已部分成真,如解嚴、總統直選、國會全面改選、保障公民及政治權利,但最基本的制定新憲法、以台灣之名重新加入聯合國等目標,五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未實現。不過,三年前的太陽花運動,令人對年輕世代有樂觀的期待。

    凸顯倡議台灣國家認同特質

    國際知名的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上週在台北肯定太陽花運動,強調它是國家認同運動,不是激進的國族主義,沒有意圖破壞民主,而是希望改變政府,有別於近年歐美的民粹政治。從這些標準看,彭明敏師生在〈自救宣言〉的主張,更深具此一台灣特色,與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太陽花堪稱相互輝映。

    首先,〈自救宣言〉呼籲台灣人民「不分省籍,竭誠合作,建設新的國家,成立新的政府」,這是包容而不排他的政治訴求。它既拆穿蔣介石以「反攻大陸」欺騙人民及老兵的謊言,也指責黨國當局誣陷雷震等阻撓台灣人與大陸人合作的惡行。其次,〈自救宣言〉強調遵行民主常軌,保障人權,司法獨立,健全文官…,都在改變威權政府,走向民主。更基本的,〈自救宣言〉指蔣政權既不能代表中國,也不能代表台灣,強調「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是鐵一般的事實,凸顯了倡議台灣國家認同的特質。

    事實上,從〈自救宣言〉到太陽花,這一有別於歐美民粹政治的台灣特色,表現於政治改革、文化主體、社會文明,在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與建立正常國家社會之路,都一脈相傳;它既是公民的,自由主義的,推倡民主的,也是台灣的。(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倡導台灣正名制憲的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16日出席「《自由的滋味》、《逃亡》重版紀念」簽書會活動。(記者簡榮豐攝)

    倡導台灣正名制憲的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16日出席「《自由的滋味》、《逃亡》重版紀念」簽書會活動。(記者簡榮豐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政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關閉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