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龍憶「非洲先生」楊西崑 讚台灣經濟外交與榮邦計畫濫觴
外交部長林佳龍(見圖)閱讀國史館出版的《楊西崑先生訪談錄》,認為楊西崑務實的外交精神和實踐是現在台灣推動「榮邦計畫」經濟外交的濫觴。(外交部提供)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外交部長林佳龍昨(3)晚發文分享國史館近期出版的《楊西崑先生訪談錄》一書,回顧有「非洲先生」美譽的前外交部次長楊西崑為國貢獻的事蹟,並表示要購買本書送給外交部的主管及駐外使節,盼提振外交部士氣,也學習楊西崑在艱困環境中以務實態度為國家拓展外交空間,反對金錢收買而透過非洲農耕隊,實踐利人利己的外交精神。林直言,與外交部現正推動的經濟外交,從「固邦」到「榮邦」的,「不得不佩服楊西崑遠見」。
林佳龍表示,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後敗逃到台灣,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堅持到1971年才被中共取代,期間22年兩岸爭奪代表權的外交戰在聯合國年年上演,當時靠著非洲新興國家的支持才守住聯合國席次,這其中都有楊西崑奮鬥的足跡。1910年出生於江蘇奉賢的楊西崑,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進入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工作,現在的許多非洲國家在二戰後尚未自治或獨立,仍在英國、法國、比利時的統治下,就屬於託管理事會的業務範圍。林佳龍提到,當時楊西崑把握住機會,積極與非洲菁英建立交情,為台灣奠定在非洲拓邦的基礎。
林佳龍說,1960年代台灣外交處境日益艱困,楊西崑為爭取非洲新興國家支持,出使非洲2個月、遊歷9國,並制定以「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為口號的「先鋒計畫」,派遣農耕隊前往邦交國固邦,不僅改善非洲的糧食困境,也開啟台灣經貿外交及國際援助的濫觴,此舉備受國際肯定,更讓楊西崑獲得「非洲先生」的美譽。
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楊西崑曾向美方提議說服時任總統蔣介石凍結憲法、成立新國會並以「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的新名義,與中國大陸徹底切割。林佳龍說,「雖然此提議最後未被採用,但突顯在那風雨飄搖的時刻,外交官嘗試突破框架,期為國家謀求出路的心意。」1979年台美斷交後,時任外交部次長的楊西崑受命赴美談判未來兩國往來架構,成功說服美方保留我國資產、外交特權、駐美辦事處及雙橡園,更促成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
楊西崑曾說「金錢買來的關係,一定不能持久」,因此他反對以金錢收買他國政要,反而另闢蹊徑於非洲自創農耕隊利人利己。林佳龍指出,現在台灣與友邦的合作項目,已經進步到智慧新農業,並擴大到醫療、教育、資通訊等各個領域,外交部正推動從「固邦」到「榮邦計畫」的經濟外交,「回顧過去,實在不得不佩服楊西崑的遠見」。
林佳龍說,1月28日就是楊西崑115歲冥誕,他要感謝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楊西崑的公子楊兆平先生,大力促成此書出版,讓優秀外交官為國貢獻的事蹟能更為人所知,對提振外交部士氣有莫大的助益,他也將購買此書贈送給外交部主管及駐外使節,盼能從楊西崑的人生閱歷中,找到從事外交工作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