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抗威權到倒扁 施明德永遠站執政者對立面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今天病逝,他在解嚴前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解嚴後持續投入民主化運動,到了民進黨首度執政,他擔任黨主席、推動大和解咖啡。(資料照)
〔中央社〕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今天病逝,他在解嚴前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解嚴後持續投入民主化運動,到了民進黨首度執政,他擔任黨主席、推動大和解咖啡,但日後與昔日同志漸行漸遠,2006年發起倒扁運動,從過去並肩作戰轉向站在民進黨對立面,用行動展現他是永遠的反對派。
1990年,施明德出獄後,1992年與黃信介、許信良、林義雄率領群眾推動總統直選。1994年他出任民進黨主席,掌握黨機器,攀上政治生涯權力高峰,他揮灑理念,主張民進黨應與其他在野黨進行大聯合,促成社會和解,實際作為是與新黨合作挑戰國民黨,建立大聯合政府。
施明德擔任黨主席期間,是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首度超越國民黨,為了加快執政步伐,民進黨一方面利用國民黨面臨新黨成立後對其造成的衝擊,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民進黨的自身轉型,消除國內及國際社會對民進黨疑慮。
施明德提出金馬撤軍論、大和解的主張,並大動作率領訪問團向美方表達,「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如果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1995年底,施明德邀請新黨全國委員會召集人陳癸淼、前召集人趙少康等人在立法院咖啡廳喝咖啡商談合作事宜,俗稱大和解咖啡。施明德在1995年底立委連任之後,隨即在隔年1月宣布競選立法院長,與新黨合作,挑戰國民黨提名的劉松藩,也就是後來俗稱的二月政改。
不過,由於民進黨立委張晉城跑票,導致施明德在第一輪與劉松藩平手,第二輪投票時落敗,讓他與立法院長擦身而過。
施明德黨主席任內所推動的政治主張,當時在黨內引發不小的反彈及疑慮,政黨路線與實際政治作為的落差與競合,既然主張台獨,為何與統派立場鮮明的新黨合作,黨內不同派系及黨的支持者一時難以認同,獨派團體更大肆攻擊。1996年總統選舉時,形成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彭明敏與黨中央的主張不一致的狀況,掀起茶壺風暴。
前總統陳水扁代表民進黨贏得2000年總統大選,完成台灣史上首次政黨輪替。勝選之後,施明德曾向時任黨主席的林義雄表達,推翻國民黨政權的夢想已經實現,可以離開民進黨。幾天後,尚未就任的陳水扁與施明德會面,說服施明德打消退黨的想法。
不過,施明德仍於2001年立委選舉前宣布退黨,並在該年以無黨籍身分參選,選前民調看好,最終卻意外落選,時隔3年再度挑戰,依舊落選。
2006年之後,陳水扁政府因爆發弊案,施明德於該年8月9日發表致陳水扁總統的公開信,呼籲陳水扁認錯下台。3天後,施明德號召民眾1人新台幣100元,若達到100萬人,將發動群眾走上凱達格蘭大道靜坐抗議,要求陳水扁下台。
倒扁行動從8月中旬進行到11月底,施明德與陳水扁正式決裂,也幾乎與民進黨人劃清界線,從昔日並肩作戰轉向,站在民進黨對立面。2008年民進黨敗選下台後,施明德也逐漸淡出台灣的政治舞台。
施明德友人形容說,施明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種純粹的真理,使得黨內多數人即使尊敬他是美麗島戰神,但畢竟是過往的英雄,放到爾虞我詐的政治現實環境中,施明德始終有難以施展的窘迫感,尤其在他晚年,轉而挑戰昔日的戰友,許多革命情誼因此決裂,踽踽獨行,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