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季辛吉半世紀訪問中國逾百次 包士可:應首訪民主台灣

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撰文指出,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逾半個世紀時間以來訪問中國100多次,應透過首次訪問台灣,來展現對民主的認同,並留下好的歷史評價。圖為季辛吉上週訪問北京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規格接見。(路透)

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撰文指出,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逾半個世紀時間以來訪問中國100多次,應透過首次訪問台灣,來展現對民主的認同,並留下好的歷史評價。圖為季辛吉上週訪問北京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規格接見。(路透)

2023/07/27 00:00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26日刊登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投書,直指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上週訪問北京是他逾半個世紀時間以來100多次訪中的最近一次,他的中國事業奠基於1971至1972年談判美中「上海公報」,這份文件為「美中關係的原罪」;前美國總統尼克森1994年已體認到中國和台灣如今「在政治上已永遠分立」的現實,百歲高齡的季辛吉要確保其歷史評價,至少應追隨尼克森對台灣民主認同,透過首次訪問台灣、肯定台灣對民主的貢獻,來展現他啟發性的遠見。

包士可(Joseph Bosco)文章指出,季辛吉1971至1972年談判美中「上海公報」,化解當時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最大爭議──台灣地位,採用美國國務院早期常用的措辭來巧妙應對:美國表示它「認知到」(acknowledge)中國聲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且不會就中國此一立場提出異議「挑戰」。

不過,包士可說,接下來50年,中國堅稱該公報的「認知」一詞、意指美國同意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季辛吉卻對此一字不吐、從未提出糾正或澄清。這讓後來歷屆美國政府都必須掙扎解釋北京「一中原則」(即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與華盛頓「一中政策」(即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地位仍未確定)之間的差異。

包士可指出,季辛吉也從未公開表達反對中國一再主張有使用武力征服台灣的「權利」,而這一點已被寫入中國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季辛吉仍對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仍舊保持沉默,即使1972年「上海公報」的聲明說,美國「利益在於台灣問題和平解決」。

包士可說,根據季辛吉在其本身著作「論中國」(On China)說法,當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說對台灣他可以等上「100年」再來處理,季辛吉還嘲諷稱「很驚訝中國願意等那麼久」;2007年時,季辛吉就在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警告台灣,「中國不會永遠等待」;但季辛吉卻從未質疑中國一再針對台灣實施軍事演習和侵擾。

包士可抨擊,當世界各國譴責中國政府1989年天安門鎮壓行動,季辛吉卻認為沒有一國領袖會允許其首都被示威民眾占領;而尼克森1994年已看到不同的發展,在回首他歷史性地向中國敞開大門,尼克森懊悔說:「我們可能已經創造了一個科學怪人(的怪物)。」

包士可指出,50年來,西方國家雖張開雙臂歡迎中國加入國際大家庭,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卻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台灣則變成蓬勃發展的民主國家,台灣人民無意重返獨裁統治;尼克森早已認識到此一新現實,1994年在他著作「和平以外」(Beyond Peace)中指出,中國和台灣如今「在政治上已永遠分立」。

包士可指出,為確保歷史學家對季辛吉給予善意評價、像習近平一樣,季辛吉至少應該追隨尼克森對台灣永久民主地位的認可;季辛吉應透過首次訪問台灣,並肯定台灣對民主的貢獻,展現他啟發性的遠見。

包士可說,在過去40年,季辛吉對中國的交往/遷就政策,一直威脅台海兩岸的穩定;訪問民主的台灣,將有助尼克森所提出並交代季辛吉推動的中國路線改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政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